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思维型课堂教学基本特征和建设策略.docx

发布:2025-06-11约5.1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语文思维型课堂教学基本特征和建设策略

林崇德、胡卫平在《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基于这一理论,本文尝试结合高中语文的一些课例探索高中语文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建设策略。

一、高中语文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语文思维型课堂教学,与语文知识型课堂教学相对,指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活动安排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则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反思监控等方式掌握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思维方法,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的提升。

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师生共同探究建构知识,语文思维型课堂强调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强调思维的内化功能,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思维把所见、所想转化为内部的认知或意识。因此,高中语文思维型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注重思维的导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除了关注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教学环节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突出知识形成过程。二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思维的提升有别于单线程的知识积累,思维的提升是通过归纳、比较、想象、质疑等多种活动形式并且在师生的交流、探究的基础上实现的,这要求师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以促进思维的深入。三是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反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思维的发展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迫接受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监控,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认知的建构。四是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思维型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的衡量不是单一的,因而需要通过方法总结、口头评价、评价量表、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实现多元评价。

二、高中语文思维型课堂教学建设策略

林崇德、胡卫平教授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如下七个基本要求: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实践探索,笔者将这些要求细化到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总结出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建设策略。

1.导—巧妙导入

(1)创设情境,贴合思维逻辑

生活是最好的教学材料,教师贴近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动、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沉浸式地学习知识,习得能力。

例如,在教学《红烛》一课时,笔者将“分析作者描绘‘红烛’这一意象的角度,理解作者寄寓‘红烛’的精神品质”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以此为基础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2022年9月,《红烛》发表99周年之际,培养出一批批“西部红烛”的陕西师范大学拟开展“点红烛之火燃青春之志”系列活动,传承闻一多先生的志向,发扬西部红烛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陕西师范大学红烛校史馆这一真实情境,给学生布置设计展板这样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从“红烛”这一意象入手,理解红烛的精神品质,将情境、任务、文本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寄寓“红烛”的精神品质。学生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过程更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2)有效提问,驱动思维发展

问题能够驱动思维发展,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提问不应当落在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应当勾连学生的已知,用已知联系未知。因此教师在课堂伊始,要巧妙设问,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置一些启发性、探究性、假设性或者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启发性问题。如教学《荷花淀》一文时,学生在探究荷花淀妇女的形象时,教师进一步提问:有人说,拍摄抗战中的女性应该选择《党费》中“黄新”这一类的女性形象,不应该选择《荷花淀》中无组织纪律、扰乱前线的“落后妇女”,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思维从荷花淀妇女形象转向抗战妇女形象,感知真实、多样的抗战妇女形象。

探究性问题。如教学《大学之道》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大学之道》的内容,为自己的学校设计一则校训。这样的探究性问题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引导学生回到文本。

假设性问题。如教学《屈原列传》时提问,如果司马迁能够穿越时空见到屈原,会对屈原说什么?屈原又会对司马迁说什么呢?借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时代对话。

开放性问题。如拓展想象,续写《边城》《哦,香雪》等小说的结局,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2.思——自主思考

思维型课堂教学中,绝不能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课堂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