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45 逻辑推断(新增考点)(解析版).docx

发布:2024-12-01约2.18万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Page2/NUMPAGESPages3

考点45逻辑推断(新增考点)

1.考点分布

(2024年·新课标Ⅰ)22.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1.形式上,命题方式较为灵活。

2.考查上,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的考查。

【备考策略】

1.落实基础。掌握基础知识,扎实阅读素养。

2.回归教材。落实好教材内文本的解读,注重积累。

3.加强练习。通过针对性练习,掌握鉴赏技巧。

一、教材定位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二、基础知识

考点精讲01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认识规律

规律一:同一律

同一律

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逻辑错误类型

混淆或偷换概念和混淆或偷换论题

逻辑错误类型及事例分析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一则小品文,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作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个论题。

规律二: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

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逻辑错误类型

自相矛盾或者悖论

逻辑错误类型及事例分析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例如下面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一只鳄鱼偷了一位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规律三:排中律

排中律

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逻辑错误类型

模棱两可

逻辑错误类型及事例分析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辨析探究】

“矛盾律”“排中律”比较

矛盾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