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校教师例会上,校长讲话:抓课堂、强教师、提质量,教育质量从一节节课开始.docx

发布:2025-06-09约2.3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校教师例会上,校长讲话:抓课堂、强教师、提质量,教育质量从一节节课开始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这次例会,我想围绕一句话和大家交流:“欲抓质量,必强教师;欲强教师,先抓课堂。”

这句话,是我们这几年一线教学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大家都知道,当前教育形势变化很快,学生多样化、家长期待高、社会关注度大,而我们最终要靠什么回应?不是口号,不是检查表,更不是评比,而是一节节扎扎实实的课,是学生真真切切的收获,是课堂里一个个被点燃的眼神。

所以,我今天就想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课堂教学”这件事,谈得具体一点、实在一点,希望大家听得进去、用得上。

一、课堂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

咱们常说“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其实往细里说,教学质量靠什么撑起来?说到底就是一节节课。教研可以组织,资料可以整理,会议可以开好几轮,但学生能不能真正学到东西,还是得靠老师在课堂上那40分钟有没有讲进去、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没有引导他们开动脑筋。

现在的课堂,不是拼谁嗓门大、谁PPT漂亮,而是拼谁备得扎实、讲得入脑、落得下去。别怕讲慢,怕的是学生没听懂;别怕讲细,怕的是学生不动脑。一个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跟得上、跟得住,决定了他对整个学科的信心和态度。

我们很多老师备课很认真,但到了课堂上,有些地方还是容易滑过去、带过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问问自己:今天这节课学生真的听懂了吗?我讲的内容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有没有哪个知识点学生卡住了?有没有哪个讲法其实自己讲了很多遍但学生依旧模糊?

教书这件事,没有“差不多”,只有“到底好不好”。

二、要提升课堂质量,必须从教师出发

课堂质量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根子在教师。一个教师的课堂质量,其实就是他教学态度、教研深度、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

那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下手呢?我想说三个关键词:备、讲、思。

第一是备课要深,不要“演一遍”式备课。

现在有些备课,实质是把PPT做一做、教案写一写,实打实琢磨教材的时间不多。我们提倡的是“带着问题备课”“带着学生备课”。比如某一个概念,学生常在哪儿出错?哪个内容学生没兴趣?这个问题怎么导入,学生才愿意动脑筋?这些问题不想明白,你的课很可能讲得热热闹闹,但学生下课一问三不知。

备课时,也别只盯着本册教材看,要前后贯通、横向比较。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每一段学习其实都不是孤立的。你教一节课,其实是在为学生未来几年的学习打基础。

第二是讲课要实,不要“演讲型”课堂。

有些课堂特别像TED演讲,老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得发呆。我们要的是互动、有回应、有过程、有反思的课堂。教学不是“我讲你听”,而是“我引你学”。一个问题丢出去,学生能不能思考?一个知识讲完了,学生能不能用出来?这些才是课堂真正的落点。

特别是语数外主科,要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不要被形式主义带偏。讲基础知识不是“土”,是根本。基础打不牢,花样再多也白搭。

第三是课后要反思,不要“上完拉倒”。

一节课上完,如果不做教学反思,等于白上。很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秘诀,就在于他们常常问自己:“今天这节课哪儿出了问题?”“学生为什么这个点没反应?”“我这讲法是不是太绕了?”

反思能让你避免重复犯错,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课堂质量。

三、以学生为中心,让课堂“活”起来

现在的课堂不能再是“一言堂”,而是要回归“以学为中心”,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我希望我们老师多站在学生角度想一想:

他们理解这个内容需要什么样的铺垫?

2.哪种讲解方式他们更容易接受?

3.有没有机会让他们自己说、自己想、自己问?

我们学校里也有不少老师课上得非常“活”,不靠花里胡哨的技术,也不靠表演,而是靠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参与进来、动脑了、发言了、表达了、问问题了,课堂自然就“活”了、就“实”了。

当然,“活”不是“乱”,“动”不是“吵”。真正有效的课堂是“动中有序”,是“学生有思考、教师有引导、教学有目标”的过程。

四、教学改革不是“换新招”,而是“修内功”

有的老师一听到“课堂改革”就犯怵,觉得是不是又要换模式、改流程、用新平台。我想说,改革不是为了折腾大家,而是为了找回教学的本质。

教学的本质从来没变:就是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这才是真正的“好课”。

教学改革也不是赶时髦,而是修内功。比如,我们正在推行的分层教学、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等,表面上是方式变了,实质上还是围绕一个核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学进去。

所以,各位老师,别怕改革,关键是别被表象带跑偏了,要沉下心去打磨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五、学校将加强课堂建设的制度保障

最后,我想说,抓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学校会为大家做好制度保障和支持服务。

我们接下来将重点推进几个方面:

加强教研组功能重建。每个教研组要真正围绕课堂问题开展研究,不做“轮流发言式”教研,要做“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