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检测规范.pptx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检测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细胞生物学概述
02
直接计数检测方法
03
临床病理学意义
04
样本处理规范
05
质量控制体系
06
临床应用场景
01
细胞生物学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定义
染色特性
嗜酸性粒细胞在瑞氏染色中呈橘红色,故得名嗜酸性粒细胞。
03
嗜酸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经过一定的分化和发育后成为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
02
细胞来源
形态学特征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白细胞,直径约为10-15微米,具有特殊的橘红色颗粒。
01
生理功能特性
免疫调节
嗜酸性粒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
01
炎症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能够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02
寄生虫杀伤
嗜酸性粒细胞能够直接杀伤某些寄生虫,如钩虫、蛔虫等,从而保护机体免受寄生虫的侵害。
03
正常值范围标准
成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值为(0.05-0.5)×10^9/L,占白细胞总数的1%-5%。
成人正常值
儿童正常值
生理波动
儿童期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嗜酸性粒细胞的数值可能会稍高,但一般不会超过正常成人水平。
嗜酸性粒细胞的数值会受到多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昼夜变化、运动、饮食等,但一般波动范围在正常值范围内。
02
直接计数检测方法
染色技术选择
采用伊红、美蓝或瑞氏-吉姆萨等染色法,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便于识别。
嗜酸性粒细胞染色
如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进一步提高嗜酸性粒细胞的识别率。
特异性染色
样本采集要求
采集方法
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样本污染,确保采集的样本代表性。
03
样本应尽快检测,避免细胞变形或破裂影响计数结果。
02
样本稳定性
样本类型
血液样本应为EDTA抗凝的全血,其他样本如骨髓、组织等需特殊处理。
01
手工与自动化比对
手工计数
使用显微镜进行细胞计数,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准确性高但耗时较长。
01
自动化计数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计数,速度快但可能受到仪器状态和样本质量的影响。
02
比对策略
定期进行手工与自动化计数的比对,确保计数结果的准确性。
03
03
临床病理学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等。
过敏性疾病关联
过敏反应类型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越高,表示过敏反应越严重,有助于评估过敏性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过敏反应程度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检测可作为过敏原检测的辅助手段,有助于确定过敏原类型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过敏原检测
寄生虫感染指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寄生虫种类
感染阶段
寄生虫病诊断
在寄生虫感染的不同阶段,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有助于确定感染阶段和评估治疗效果。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检测可作为寄生虫病诊断的参考指标,有助于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骨髓增殖异常特征
骨髓增殖性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某些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骨髓象特征
疾病诊断与鉴别
这些疾病时,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异常,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形态异常。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检测有助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
1
2
3
04
样本处理规范
抗凝剂使用准则
选用抗凝剂时,需确保不改变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和数量,避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抗凝剂选择
严格按照抗凝剂与血液样本的比例进行使用,确保抗凝效果。
抗凝剂使用比例
抗凝剂加入后,需立即与样本充分混匀,防止血液凝固。
抗凝剂与样本混匀
离心参数设置
离心速度
根据样本类型和离心机型号,设置合适的离心速度,以充分分离嗜酸性粒细胞。
01
离心时间
离心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需根据样本情况和离心机性能进行调整,以确保分离效果。
02
温度控制
离心过程中需保持恒定温度,避免温度变化对嗜酸性粒细胞造成影响。
03
涂片制备技巧
涂片固定
涂片干燥后需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细胞形态和染色效果。
03
涂片制备后需自然干燥,避免加热或吹风等导致细胞形态改变。
02
涂片干燥
涂片厚度
制备涂片时,需控制涂片厚度,使其适中且均匀,便于观察和计数。
01
05
质量控制体系
室内质控方案
制备质控品
嗜酸性粒细胞质控品应稳定、均一,且特性与待测样本接近。
失控处理
当质控结果超出允许范围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设定靶值和允许范围
根据实验方法和仪器特点,设定合理的靶值和允许范围。
定时检测
每天或每周进行至少一次室内质控品检测,记录结果并评估稳定性。
室间比对要求
参加外部质控
比对样本处理
比对结果分析
比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