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用规范.pptx
临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用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临床检测方法
01
基础概念解析
03
异常结果解读
04
相关疾病关联分析
05
质量控制要点
06
临床应用指南
01
基础概念解析
细胞特性与生理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嗜酸性颗粒,染色后呈现红色,颗粒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碱性蛋白、过氧化物酶和组胺等。
形态特点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和过敏反应,通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生理效应,对寄生虫和某些细菌具有杀伤作用。
生理功能
01
02
正常情况下,成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为0.5%-5%,绝对值为(0.05-0.5)×10^9/L。
正常值范围定义
成人正常值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通常较成人稍高,可达5%-10%,并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
儿童正常值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昼夜周期、运动、应激、药物等,可发生生理性波动。
生理波动
生成与调节机制
嗜酸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经过嗜酸粒细胞前体细胞、嗜酸粒细胞祖细胞等阶段逐渐发育成熟。
生成过程
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主要受到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剂、神经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的调节,如IL-5、GM-CSF、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在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显著增加,发挥免疫调节和杀伤作用。
调节因素
02
临床检测方法
血液标本采集标准
静脉采血,选择无炎症、无损伤的部位。
采集部位
使用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避免血液凝固。
采集容器
根据检测需求,采集适量的血液,避免浪费和污染。
采集量
自动化计数技术原理
激光散射法
通过激光散射技术,对细胞进行更为精确的计数和分类。
03
利用细胞对光的散射和吸收特性进行计数,如流式细胞术。
02
光学法
电阻抗法
根据细胞大小和形态差异,通过电阻抗原理进行细胞计数。
01
人工镜检复核条件
复核人员资质
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员。
01
复核设备
使用高质量显微镜,确保细胞清晰可见。
02
复核标准
按照规定的标准,对自动化计数结果进行复核,确保准确性。
03
03
异常结果解读
病理性升高常见病因
寄生虫感染
过敏性疾病
皮肤病
血液病
如钩虫、蛔虫、丝虫、血吸虫、蛲虫等感染。
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药物过敏等。
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
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数值降低临床意义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二者均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降低。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烧伤、手术等应激状态
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生成。
大面积烧伤、手术等应激状态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降低。
1
2
3
动态监测价值判断
预测疾病发展
在某些疾病如血液病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03
对于某些疾病如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
02
评估治疗效果
了解病情变化
对于已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动态监测其计数有助于了解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01
04
相关疾病关联分析
过敏性疾病诊断指标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常升高,且与过敏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过敏性鼻炎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反映气道炎症程度,有助于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支气管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有助于过敏性皮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过敏性皮炎
寄生虫感染特异性
01
蠕虫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通常升高,如蛔虫、钩虫、丝虫等感染。
02
原虫感染
部分原虫感染如阿米巴病、弓形虫病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亦可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可能预示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生,伴有贫血、出血等症状,为白血病的一种。
血液系统疾病预警
05
质量控制要点
检验前影响因素控制
患者准备
提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如饮食、运动和药物等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03
避免剧烈震荡和不当储存,确保样本完整性和稳定性。
02
样本处理
样本采集
采用无菌技术和规范的操作流程,避免样本污染和血液凝固。
01
定期校准仪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仪器校准
使用合适的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监测检验过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质控品使用
使用符合标准的试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储存和使用。
试剂管理
仪器校准与质控品使用
复查确认
对异常结果进行复查,确认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与临床沟通
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记录和追踪
详细记录异常结果及其处理过程,并追踪患者的后续诊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