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高中生作文的三重困境及突围之道.docx
直面高中生作文的三重困境及突围之道
当前高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已形成“基础薄弱—思维僵化—视野狭窄”的三重困境,导致作文模板和套路大行其道。每次痛苦地读着模考选出的高分作文,千人一面,感情干涸,华丽拼凑,什么“鹏北海,凤朝阳......”,正所谓,自古真情得分低,总是套路得人心。为了快速提高分数,有的语文老师直接挑选所谓的范文让学生背诵,并告诉学生,无论作文是什么题材、什么内容,只要把范文适当修改,移植进去就可以了,所谓以不变应万变,虽然不一定能得高分,但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一、困局深探:作文能力的三重枷锁
1、语言与结构的“失范”:
表达粗糙化:卷面潦草、错别字丛生(尤以“的、地、得”混用为甚)、标点符号滥用或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思想的清晰传递。语言贫乏、句式单调,难以支撑复杂思想的表达。
结构机械化:议论文深陷“观点+三个事例+结论”的八股泥潭。段落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推进(如递进、对比、转折),沦为素材的简单堆砌,开头结尾模式化严重,缺乏新意与感染力。
2.思维深度的“洼地”:
论证浅表化:引用事例(如爱迪生、司马迁、居里夫人)往往停留在故事复述层面,缺乏对事例与论点之间因果链条的深入剖析,更遑论结合当下语境进行创新性解读。对热点现象(如AI发展、环保议题)的讨论常流于口号式表态或道德评判,缺乏独到见解和批判性思考,车轱辘话满天飞。
立意同质化:面对命题,学生思维路径高度趋同,导致立意千篇一律。例如,面对“节俭”主题,大量作文不约而同聚焦“光盘行动”,缺乏从文化根源、消费心理、科技影响等多维度的差异化思考。
学生的作文往往还是陷溺在“八股”的泥沼之中,呈现出程式化、套路化的特征——缺乏立意、没有思想、堆砌辞藻、制造空话……看似引经据典,实则信口开河;看似文采飞扬,实则空洞无物;看似仰望星空,实则故弄玄虚。
3.环境与认知的“壁垒”:
应试思维的桎梏:部分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稳妥”,教师可能倾向于引导“安全”立意(如“挫折是财富”),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创新与冒险精神。尝试科幻、哲学思辨等题材常被视为“不切实际”或“风险过高”,导致学生自我设限。
碎片时代的冲击:短视频、快餐式阅读习惯的盛行,侵蚀了学生对复杂长文本的建构能力和持续深度思考的耐心。反映在作文中,便是论述逻辑跳跃、结构松散、思想难以深入展开。
二、破局之道
1、真阅读,真思考,真写作。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切实上好阅读课,读经典,读名著,读优秀报刊。尽管现在的学校也在提倡读书,开展各种活动,旨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真正属于孩子们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坚决人扔掉当下所谓的不少“优秀作文”,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它们一点儿都不为过。市面上畅销的那些“满分作文选”及其影响下的考场作文,不能说没有好文章,但相当多的是滥竽充数之作,其中也不乏“泛话王”“大话王”“假话王”等“混世魔王”。
据新京报评论,“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近日,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自己运营的自媒体账号“语文山水”上,分享了初三年级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感动万千网友。截至3月27日傍晚,相关平台已收获超过167万点赞,近7万条评论,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她的老师鼓励大家认真观察生活:“我会让大家写周围同学的外貌、写喝一杯奶茶的感受,这些他们点滴记录的内容会成为他们以后写作文时的真实素材。”他还鼓励学生多阅读,写真情,这才是真写作,真思考。
生活在今天这个知识信息渠道无比畅通的时代,绝大多数学生本就是会思考、有思想的。
当学生没有任何框架的束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写真话、讲真理,叙真情时,“话”是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想法,“理”是他们经过认真思考和判断,真正相信且认同的道理,“情”是亲身感受、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这样的文章怎能不感人?让学生体验到文学的魅力,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自然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下笔如有神”。
2、夯实根基:精炼表达与重构逻辑框架,打造考场写作和平时写作有机结合
精准表达训练:强化基础语法(尤其虚词、关联词)和标点规范。推行“微型写作”提升语言密度与表现力。建立易错字词库,针对性纠错。
结构思维升级:摒弃僵化模板,训练动态结构思维。掌握“现象描述—本质剖析—成因探究—对策建议—价值升华”的递进式框架;熟练运用“驳论(破)—立论(立)—辩证(合)”的思辨结构;探索“焦点发散—多维度聚焦—核心凝练”的网状结构。强调段落间的逻辑衔接词运用。
3、淬炼思维:走向批判、辩证与文化纵深
追问与深挖法:针对任何现象或观点,进行多层级追问。例如分析“校服涂鸦”:表层(是叛逆还是创作欲?)→中层(现行校服功能是否滞后于学生审美与表达需求?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