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鉴定学复习提纲.doc

发布:2025-06-13约5.44万字共8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Δ影响中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栽培条件2.采收加工“绵茵陈”春季苗高6—10CM采收,“茵陈蒿”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金银花以蒸晒法加工绿原酸含量高。3.产地

4.贮藏时间5.运输6.非药用部位超标7.人为掺假8.个别药材经提取后再流入市场

Δ道地药材

指在特定的生产区域,由于适宜的生长条件和优良的种植方法,使其优质而高产,疗效显著,且产销历史悠久的药材。我国的道地药材约有200种。

一、中药的采收中药的一般采收原那么:

根及根茎类秋冬或初春

茎木类秋冬

皮类春末夏初(苦楝皮秋冬,肉桂春秋各采一次,杜仲、黄柏“环剥技术”)

叶类开花前

花类含苞时采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

花初开时采红花、洋金花

6.果实种子类成熟〔幼果枳实、青皮〕

7.全草类茂盛时采青蒿穿心莲淡竹叶

开花时采益母草荆芥、香薷

8.其他类冬虫夏草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

鹿茸5月中—7月中锯取

麝香10月活体取香

二、中药的产地加工

目的:促使鲜药材的枯燥,符合用药要求和商品规格,以保证药材质量,便于包装、贮藏、运输。

常用的加工方法:

1.拣、洗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2.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利于枯燥〕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地药材〔利于枯燥、杀酶、杀死虫卵〕

4.熏硫有些药材为使色泽洁白、防止腐烂,在枯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山药、白芷、川贝母

5.发汗促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使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而常堆积放置的方法。厚朴、杜仲、续断、茯苓

6.枯燥目的:除去新鲜药材中的水分,防止药材发霉、变色、虫蛀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

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中国药典》规定: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枯燥”表示;

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那么用“晒干”、“低温枯燥”表示〔低于60℃

烘干、晒干均不宜的,用“阴干”、“晾干”表示;

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枯燥的,那么用“曝晒”、“及时枯燥”表示。

四、中药鉴定的方法

〔二〕性状鉴定法

就是用眼观、手摸、鼻闻、口长、水试、火试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形状。

性状鉴定的内容:

1.形状是指药材的形态,与药用部位有关,一般比拟固定。

如,党参的根头局部称“狮子头”

款冬花形如“火炬头”

海马外形“马头蛇尾瓦楞身”

2.大小是指药材的长短、粗细和厚度。

3.颜色是指药材固有和特定的颜色。

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色泽时,以后一种色调为主色。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色。

4.外表特征是指外表是否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纹理、皮孔、鳞片、毛绒或其他附属物。

白芥子,外表光滑

紫苏子,外表有网状纹理

海桐皮,外表有钉刺

合欢皮,皮孔棕红色、椭圆形

辛夷,苞片外外表有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绒毛

5.质地是指药材的轻重、软硬、坚韧、疏松、致密、黏性、粉性、油润、胶质、绵性、柴性等特征。

6.断面特征包括自然折断面和横切面。有无声响、有无粉尘,断面是否平坦,或显纤维性、颗粒性、裂片状、有无胶丝、可否剥离、有无放射状纹理等。

如:黄芪、甘草有“菊花心”

防己有“车轮纹”茅苍术有“朱砂点”

大黄有“星点”何首乌有“云锦花纹”

7.气指药材特有的香气或臭气。

8.味指药材的味感,由其所含化学成分决定的。

如,乌梅、木瓜、山楂味酸为好;黄连、黄柏味越苦越好;甘草、党参味甜为好

9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