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急救护理.pptx
急性心梗急救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早期识别与评估
01
疾病概述与病理基础
03
急救流程与操作规范
04
护理干预要点
05
并发症防治措施
06
康复指导与预防
01
疾病概述与病理基础
定义与发病机制
01
急性心梗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疾病。
02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管腔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坏死。
高危人群识别
45岁以上的中年男性,及55岁以上的女性为高危人群。
年龄因素
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容易引发急性心梗。
生活方式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有心梗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疾病因素
急性心梗最典型的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呈压榨性、紧缩感,持续时间长,一般超过30分钟。
胸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呃逆、上腹胀痛等类似消化不良的表现。
胃肠道症状
急性心梗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等,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心律失常
01
03
02
临床表现特征
如发热、出汗、面色苍白、焦虑等,常见于发病初期及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
全身症状
04
02
早期识别与评估
持续胸痛或压迫感
放射痛
患者可能感到胸部有持续性疼痛或压迫感,通常伴有呼吸急促、出汗、恶心等症状。
疼痛可能向手臂、颈部、下巴或背部等部位放射。
症状快速识别方法
呼吸困难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或气短,尤其在活动时明显。
其他症状
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疲劳、心悸等症状。
生命体征监测要点
心率监测
持续监测心率,注意心率过快或过缓的情况。
01
血压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注意有无过高或过低的血压。
02
呼吸监测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及时发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的情况。
03
体温监测
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过高或过低的体温都可能影响病情。
04
心电图判读标准
ST段抬高
T波异常
Q波异常
心律失常
ST段显著抬高,通常表示心肌缺血。
T波高尖、低平或倒置,通常表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
病理性Q波或Q波宽度≥0.04秒,深度大于同导联R波的1/4,通常表示心肌坏死。
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及时进行处理。
03
急救流程与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核心步骤
在发现急性心梗患者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患者情况和所在地点。
拨打急救电话
如果患者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维持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心肺复苏
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具备急性心梗救治能力的医院。
快速转运
院内绿色通道启动
协作配合
各科室之间应紧密协作,确保救治流程的高效运转,包括心血管内科、导管室、重症监护室等。
03
确诊后,立即给予紧急处理,如溶栓、介入治疗等,以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02
紧急处理
快速接诊
患者到达医院后,应立即送往急诊室,开启绿色通道,快速完成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必要诊断。
01
关键药物使用规范
阿司匹林
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但需注意禁忌症和副作用。
01
硝酸甘油
可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绞痛症状,但需注意血压情况,避免低血压。
02
肝素
作为抗凝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但需注意出血倾向和肝素抵抗等问题。
03
04
护理干预要点
患者体位管理原则
急性心梗患者需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心肌耗氧量增加,减轻心脏负担。
绝对卧床休息
舒适体位
翻身与活动
根据患者病情和舒适度,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平卧位,以缓解呼吸困难和心脏压迫感。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翻身和活动肢体,预防压疮和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和病情,调节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2-4升/分钟。
吸氧浓度
可采用鼻导管、面罩或氧气湿化瓶等吸氧方式,确保患者吸入足够的氧气。
吸氧方式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合理安排吸氧时间,避免长时间吸氧导致氧中毒。
吸氧时间
氧疗护理操作要求
疼痛管理策略
溶栓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积极采取溶栓治疗,解除疼痛的根本原因。
03
通过交流、安慰等方式,减轻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疼痛阈值。
02
心理护理
药物镇痛
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如吗啡等,缓解疼痛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01
05
并发症防治措施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
识别与监测
急性心梗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需持续监测心电图,及时发现并处理。
01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及血流动力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02
非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恶化的患者,可考虑采用电复律、起搏器植入等非药物治疗措施。
03
心源性休克护理要点
心源性休克病情凶险,需严密观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