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 课件 第七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ppt
(一)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导致市场失灵非排他性使得任何购买公共物品的人都不能因付费购买而独自占有该产品所能带来的全部效用或收益,都不能阻止别人去无偿的享用该产品。因此,尽管公共物品的社会潜在收益大于它给单个购买者带来的收益,但每一个购买者只会考虑自己的购买的收益,而不会将他人的收益考虑在内,只有购买者能独占收益时,他才愿意负担公共物品生产中投入的成本。公共物品无法排斥不付费的消费者,致使每个人都想不付出任何代价来享受公共物品提供的服务,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搭便车现象”。(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导致市场失灵有些物品是非竞争性的,但可以实现排他性使用。如高速公路的修建者实行收费管理,消费必须付费以便收回成本。这种排他性使用,虽然可以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加供给,但是如果不支付费用就不允许使用,就意味着公路的社会效用得不到有效、充分地发挥,从而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会造成市场失灵。由此看来,公共物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得私人部门不愿意或不能够充分供给,其产量往往低于合理的水平,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减少和资源的浪费,导致市场失灵。第三节信息不对称一、信息不对称的含义信息不对称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拥有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即有些人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相关信息。例如,医疗保险的投保人比保险公司更清楚自己的健康情况;商品卖方往往比买方掌握更多的关于产品质量和数量等方面的信息。一、信息不对称的含义中国古代有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讲的是商人卖的货物表里不一,由此引申比喻某些人徒有其表。如瓶装的洒类,盒装的香烟,录音、录像带等。人们或者看不到商品包装内部的样子(如香烟、鸡蛋等),或者看得到、却无法用眼睛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如录音、录像带)。显然,对于这类产品,买者和卖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卖者比买者更清楚产品实际的质量情况。这种情况被经济学称为买者和卖者的“信息不对称”。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1、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市场的一方不能察知市场另一方的商品类型或质量时,市场中大量的劣质产品会排挤优质产品并最终占领市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之下,买者要承担物品质量低的风险。从信息不对称的买者的角度看,所出售物品的“选择”可能是“逆向的”。逆向选择最经典的例子是旧车市场的交易。另一个例子出现在保险市场上。2、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如,在保险市场上。经济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普遍存在,这一方面造成了交易市场的严重萎缩,另一方面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由此可见,在市场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调节也是不充分的。三、信息不对称的对策(一)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品牌(二)要求企业提供保证(三)要求提供担保或抵押(四)政府管制第四节垄断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不能同时调节)。结合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一、垄断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为了说明垄断的低效率,我们比较垄断与完全竞争的市场效率。垄断下的市场低效率在垄断情况下,由于产品P1高于边际成本MC,消费者愿意为增加消费额外一单位产品而支付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价格高而产量低,社会总福利减少了ΔABC,没有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并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垄断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二、寻租与垄断在上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垄断将导致ΔABC的社会福利损失,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这部分社会福利损失从数量上来说还是比较小的。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识到传统经济理论可能大大低估了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这是因为,厂商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享受垄断的好处,可能发生寻租行为,从而导致比非寻租垄断更大的社会福利损失。所谓寻租是指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非生产性活动。根据他们的看法,传统垄断理论着重分析垄断的结果,而不是分析获得和维持垄断的过程。如果把分析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垄断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就不再仅是ΔABC的面积,而是比它大得多。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从而享受垄断的好处,厂商需要而且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向政府官员行贿、雇佣律师向政府官员游说等。寻租行为的存在造成垄断市场进一步的低效率,导致社会福利损失远远大于ΔABC的面积。三、政府对垄断采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