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13T 2774-2018 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6-11约3.0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01B05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2774—2018

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

2018-07-16发布2018-08-16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13/T2774—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敏、王谦、付婧璇、黄紫飘、宋倩、张正。

DB13/T2774—2018

1

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猴头菇栽培过程中的产地环境、生产场地、生产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猴头菇的熟料袋式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标准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1284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

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12728和NY5099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产地环境

生产区域环境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

5生产场地

生产场地布局合理,原料堆放与生产区隔离,其他要求符合NY/T2375的规定。

6生产技术

6.1栽培季节

根据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制袋时间。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5℃~22℃,栽培季节一般在春、秋两季。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利用自然温度栽培猴头菇,冀中南地区可在3月上旬至5月上旬和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出菇,向前推25d~40d作为播种期。冀北冷凉地区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将春季栽培推后1~2个月,秋季栽培提前1~2个月。

6.2品种选择与菌种生产

2

DB13/T2774—2018

6.2.1品种选择

选用适应本地气候条件、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商品性状好且稳定的优良品种。

6.2.2菌种生产

菌种生产应符合NY/T528的要求。

6.3培养料配方与配制

6.3.1原料选择与配方

培养料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为主料,以麸皮、玉米粉、石膏粉、石灰等为辅料,所选原料需干燥、无虫、无霉变、无杂物。所有原料质量应符合NY5099的规定。培养料配方参见附录A。

6.3.2培养料的配制

按照配方备料,将各种原材料加水充分搅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60%~65%(手握有水滴渗出但不滴下为宜),培养料配制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6.4装袋灭菌

6.4.1装袋

将培养料装入规格为折径16cm~18cm、长33cm~38cm、厚度0.005cm或折径12cm~15cm、长55cm~60cm、厚度0.005cm的塑料袋,常压灭菌用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高压灭菌用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松紧适度、均匀一致,料面压紧压平,当天装袋,当天灭菌。

6.4.2灭菌

常压灭菌当温度达100℃后,保持恒温12h以上,根据灭菌量、季节、海拔适当调整时间。高压灭菌需先排尽锅内冷空气,当压力升到0.14MPa~0.15MPa后,保持恒压2h~2.5h。灭菌后将菌袋移出自然冷却,待冷却至常温后接种。

6.5接种

灭菌后的栽培袋冷却到30℃以下后即可接种,接种可在接种箱、接种室或接种帐内进行。接种室(箱、帐)要求清洁、干燥、密闭性好,并进行消毒处理。用气雾消毒剂密闭熏蒸0.5h~1h,有条件的可使用臭氧发生器密闭消毒0.5h,然后接种。接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6.6菌丝培养

6.6.1培养室的消毒

培养室要求清洁卫生、干燥、通风、避光。使用前,用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或使用臭氧发生器进行密闭熏蒸,熏蒸消毒时间按不同剂型规定的时间进行。

6.6.2培养条件

培养室内适宜温度控制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避光培养;后期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接种后一星期内结合翻堆检查一次,及时剔除污染袋。宜培养20d~25d,菌丝长满菌袋,即可进行催蕾出菇。

DB13/T2774—2018

3

6.7出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