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相对定位基本原理.pdf
GPS相对定位原理
1.相对定位原理概述
不管是测码伪距确定定位还是测相伪距确定定位,由于卫星星历误差、接收
机钟与卫星钟同差、大气折射误差等各种误差的影响,导致其定位精度较低。
虽然这些误差已作了肯定的处理,但是实践证明确定定位的精度仍不能满足周密
定位测量的需要。为了进一消退或减弱各种误差的影响,提高定位精度,一般
承受相对定位法。
相对定位,是用前台GPS接收机,分别安置在基线的两端,同观测一样
的卫星,通过两测站同采集GPS数据,经过数据处理以确定基线两端点的相
对位置或基线向量(图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多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假设
干条基线的端点,通过同观测一样的GPS卫星,以确定多条基线向量。相对
定位中,需要多个测站中至少一个测站的坐标俏作为基准,利用观测出的基线向量,
去求解出其它各站点的坐标值。
图1・1GPS相对定位
在相对定位中,两个或多个观测站同观测同组卫星的状况下,卫星的轨道误
差、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以及大气层延迟误差,对观测量的影响具有肯定的相
关性。利用这些观测量的不同组合,依据测站、卫星、历元三种要素来求差,可
以大大减弱有关误差的影响,从而提高相对定位精度。
依据定位过程中接收机所处的状态不同,相对定位可分为静态相对定位和动
态相对定位或(称差分GPS定位)。
2.静态相对定位原理
设置在基线两端点的接收机相对于四周的参照物固定不动,通过连续观测获
得充分的多余观测数据,解算基线向量,称为静态相对定位。
静态相对定位,一般均承受测相伪距观测值作为根本观测量。测相伪距静态
相对定位是当前GPS定位中精度最高的一种方法。在测相伪距观测的数据处理
中,为了牢靠确实定载波相位的整周未知数,静态相对定位一般需要较长的观测
时间11.0h~3.0h),称为经典静态相对定位。
可见,经典静态相对定位方法的测量效率较低,如何缩短观测时间,以提高
作业效率便成为宽阔GPS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证明,在测相伪距
观测中,首要问题是如何快速而准确确实定整周未知数。在整周未知数确定的状
况下,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相对定位的精度不会显著提高。因此提高定位效率
的关键是快速而牢靠确实定整周未知数。
为此,美国的RemondiB.W提出了快速静态定位方法。其根本思路是先利
用起始基线确定初始整周模糊度初(始化),再利用一台GPS接收机在基准站7
0
静止不动的对一组卫星进展连续的观测,而另一台接收机在基准站四周的多个站
点7上流淌,每到一个站点则停下来进展静态观测,以便确定流淌站与基准站之
/
间的相对位置,这种“走走停停”的方法称为准动态相对定位。其观测效率比经
典静态相对定位方法要高,但是流淌站的GPS接收机必需保持对观测卫星的连
续踪,一旦发生失锁,便需要重进展初始化工作。这里将争论静态相对定位的
根本原理。
2.1观测值的线性组合
假设安置在基线端点的GPS接收机Ti(=1,2),相对于卫星S/和S,于历
/
元t(i=1,2)进展同步观测如(图2・1),则可获得以下独立的载波相位观测量:
/
妨G),则(「),加。(),巾Kt),)»i(»(t),伽G),6£()
11121112212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