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全面提升与病虫害绿色防治发展理念分析.docx
绿色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全面提升与病虫害绿色防治发展理念分析
在我国小麦作为一种分布广泛且影响深远的作物,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进步,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其品质和产量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了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简要介绍了小麦的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旨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一、小麦精细选种及整地
小麦品种的选择是实现高产的基础条件,而优质的种子品质则是确保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在挑选小麦品种时,必须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进行精心筛选。在选择种子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品质优良、单株产量高、具备抗旱性、抗病虫害能力以及抗风能力的种子。此外,在购买种子时,应选择那些颗粒饱满、色泽光亮、无病虫害的正规生产厂家的产品。播种前,应选择晴朗的天气,在田间铺设一块适当大小的彩色条布,将小麦种子均匀摊开,进行3~5cm的摊晒,使种子干燥2~3d。通过太阳的照射,消灭种子表面残留的病菌,促进种子提前成熟,减少水分含量,提高发芽率。同时,剔除晾晒后出现破损、细小、有瑕疵或被虫蛀的种子,以提高种子的均匀性,确保播种后能够达到全苗、壮苗、匀苗的效果。
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必须对土地进行科学地选择和规划。通常实行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的轮作制度,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选择耕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灌溉排水便利、地势较高的田块为宜。若前茬作物为小麦,则应在播种前使用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压碎,确保秸秆长度lt;5cm。秸秆破碎作业完成后,将其均匀撒在表土上,在翻耕时,通过不断翻动,使秸秆与土壤混合,形成优质的有机肥料,从而提升土壤肥力。
在确定种植地块后,需进行整体的整地工作。耕作方法主要包括深松和深耕。在进行小麦田的深耕和整地时,通常将耕作深度控制在30cm以内,并在翻耕后立即进行压实。针对耕层较浅、小麦后期易倒伏的情况,使用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每隔2-3年进行1次,以打破犁底层为核心。深松作业完成后,接着进行旋耕作业。使用旋耕机进行2次翻耕,深度约为15cm。
二、小麦规范播种
1、适墒播种
在适宜的墒情条件下进行小麦播种,有助于其根系深入土壤,从而增强植株的抗旱能力和提高出苗率。播种小麦时,应密切关注土壤湿度,理想的土壤湿度约为75%。在最佳播种期之后,若土壤湿度不理想,应密切观察当地的自然降雨情况。若短期内无降雨,可采取人工灌溉措施,以营造有利于小麦生长的环境,确保播种一次成功。
2、适期播种
小麦是一种多穗作物,具有半直立的苗期,强大的抗寒性和分蘖能力,以及丰富的有效穗。小麦的生育周期涵盖了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冬小麦的适宜种植时间为10月3日-10日。播种后应适时进行镇压。对于沙质土壤,播种后应立即进行镇压;而对于潮湿或黏性土壤,则在播种后2d进行镇压。镇压通常分为3次进行,除了播种后的镇压外,还应在冬季前和返青期间进行。需要注意的是,镇压时应避免土壤过湿,同时也要避免过度镇压。
3、适量宽幅播种
播种量和密度是小麦播种过程中的关键管理因素。在适宜的播种时期,对于分蘖成穗率较低的大穗型品种,保持16~17×104株/667m2的密度,而多穗型品种则推荐14~15×104株/667m2。应遵循“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的原则,即每推迟播种两天,基本苗数可增加1.5×104株/667m2。在生产高品质小麦时,应积极推广宽窄行精量播种技术,苗带宽度设定为8cm,深度为4cm,行进速度保持在5km/h。播种过程中需密切监控,确保播种均匀、深度一致,避免漏播和重播,以确保冬季前培育出健壮的幼苗。为了增强秧苗的抗旱能力,播种后应及时进行镇压作业。
4、小麦播后草害防治
麦田管理应坚持“立足封闭、封杀结合”的策略,实施土壤封闭处理,以强化早期防治效果,减轻后期除草压力,并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①封闭处理指的是在小麦出苗后的15d内,利用土壤水分条件,尽快施用封闭剂。推荐使用50%丁草胺乳油150m和10%苄嘧磺隆乳油20g,配以50kg水,以防止土壤板结。②茎叶处理适用于那些未能有效使用药剂且杂草较多的地块。推荐使用50%2,4-D异辛酸酯66~88mL/667m2,兑水30~40kg,或者使用56%2,4-氯钠可溶性粉剂,用量30~50g/667m2,兑水30~60kg进行喷雾。每隔7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三、小麦田间管理
1、出苗期—越冬期
在实施水肥一体化灌溉之前,必须首先布置毛管,并利用毛管上的灌水器和孔头,确保水分能够渗透到小麦的根系。毛管的布置间距应控制在60cm,深度为2cm,铺设完毕后需覆盖一层土壤,以防止毛管外露。通常,一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