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 徐孟洲 著 第二编 第四章新.ppt

发布:2024-12-30约8.83千字共7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编市场规制法

第四章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以及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标准性文件一起构成了我国产品质量的综合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标准化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认证认可条例?、?产品标识标注规定?、?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方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等标准性文件。

我国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包括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与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两个方面。;由于生产、制造产品和提供效劳是经营者进行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直接目的,是经营者之间竞争的手段,是市场交易的标的,而且产品和效劳的质量直接涉及消费者的权益,因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对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经济法规制,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开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因此,产品质量法是市场规制法乃至整个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局部,应当将其置于市场规制法体系中的首要地位。;第一节产品质量法概述;【司考真题】

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以下何种产品属于该法所称的产品?〔2000年试卷三第31题,单项选择题〕

A.芝麻油B.大坝

C.冰毒D.电力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依据?产品质量法?第2条的规定,再运用单项选择题解题常用的排除法,可以很容易知道A项为正确答案。注意,?产品质量法?调整的产品有两个根本要素:第一,经过了加工制作;第二,必须是用于销售的。;二、产品质量法的概念和性质

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产品质量规制关系的法律标准系统。产品质量法主要包括关于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责任、产品质量损害赔偿和处理产品质量争议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于1993年公布、2000年7月修正的?产品质量法?是我国产品质量法的主要表现形式。该法与相关的其他产品质量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标准性文件一起构成了我国产品质量的综合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标准化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认证认可条例?、?产品标识标注规定?、?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方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等标准性文件。;【司考真题】

某医院给病人高某开的治疗湿疹的药物,使用后反而加重了病情。经检验,这批药因在医院库房存放过久已经变质。以下有关该案处理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2002年试卷一第47题,多项选择题〕

A.对医院应依据?产品质量法?进行处分

B.对医院应依据?药品管理法?进行处分

C.医院应赔偿给高某带来的损失

D.药品生产者应承担赔偿责任

【答案】ACD;【解析】此题考查?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及与相关法律标准的关系。涉及两个法律,即?产品质量法?和?药品管理法?。对于销售失效、变质产品的行为,前者第52条有明文标准,而后者没有此种情形的处分规定,因此,本案应当适用?产品质量法?进行处分。故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1条和第43条的规定,受害者可以向生产者和销售者要求赔偿。本案中,医院属于销售者,应当与药品生产者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因此,CD两项都正确。;西方兴旺国家的产品质量法以产品责任立法为主,属于民法范畴,而我国的产品质量法融产品质量管理法和产品责任法为一体,具有治理综合化、管理系统化、功能社会化等特征,表达了现代经济立法趋势,具有公法和私法融合的特点,属于经济法体系,是经济法之市场规制法的根本组成局部,是经济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整手段标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国家介入经济生活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之理念的反映。;三、产品质量法的宗旨

我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该法的立法宗旨为“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总的来说,产品质量立法有三个方面的宗旨:

1.保障并提高产品质量

2.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标准社会竞争秩序;四、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

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是产品质量规制关系。具体而言,产品质量规制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各级产品质量监管部门与生产者、销售者之间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活动中产生的规制关系;二是在生产、交换过程中,产品生产经营者之间以及它们和消费者之间的涉及产品质量的规制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方面的关系。

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的新阶段,国内国际市场的经济竞争根本上是围绕着质量这一中心而展开,其中,产品质量和效劳质量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产品质量不仅是产品的生命线,也是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和平安的重要问题。;【背景资料】2005年全国产品质量投诉热点分析参见?中国质量万里行:三成投诉源于“诚信缺失〞?,载“新华网〞,,2006-03-14。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发布的消费维权报告说明,目前我国消费类产品质量状况仍不容乐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