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2课《诗经二首》PPT课件.pptx
《诗经》二首;
新课导入
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2.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上面的诗句是我国古代经典的爱情诗句,读来令人惊艳。《诗经》中也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
进《关雎》和《蒹葭》,体会其中的深情。;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回环往复的语言特点。
3.体会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奉
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原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
个部分。;
文学常识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
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
2.3.4.5.;
文学常识
五经:汉武帝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家学子的必读之书。
“风”,又叫国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文学常识
本诗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
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想象画面,品味意境,读熟成诵。;
字词梳理
窈窕(yǎotiǎo)淑女,君子好逑(hǎoqiú)。参差(cenci)荇菜(xìngcài),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wù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以比兴手法开篇,以立在河洲上和鸣的雎鸠起兴,触景生情,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情思,这是“兴”的手法;同时雎鸠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的,这是“比”的手法。开篇奠定全篇的抒情中心。
本章内容:发现心仪的姑娘。;
以眼前景起兴,以时而向左、时
而向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通过对君子求淑女而不得的具体
情态的细腻描写,表现了君子对意中人的痴情和执着。;
此二章仍以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设想愿望实现,君子
弹奏琴瑟来亲近淑女,使她快乐。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深切思慕及其美好的愿望。;
写作特色
1.韵律和谐。运用重言(关关)、双声(参差)、叠韵(窈窕)、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让诗歌语言朴素优美。
2.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比兴,渲染
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后文又多次以淑女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写作特色
3.情感表现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
君子虽然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失去理性;
虽然因追求不到心上人而感到异常痛苦,但是他能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
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
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主旨归纳
诗歌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
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
慕之情,并在想象中相会的一系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