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物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pptx

发布:2025-06-09约1.58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特点第三节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第四节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原理”Ag决定簇和Ab分子超变区相互01作用(相互吻合,具有互补性)分子表面特异的可逆的弱结合力在极短距离内才能发生02基本条件:结合力亲和性亲水胶体转03化为疏水胶体04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是互补性的特异性结合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通过非共价键结合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1.静电引力2.范德华引力3.氢键结合力4.疏水作用力

抗原抗体结合力示意图抗原抗体氢键结合力ONONHH静电引力--++范得华力-++-+--+疏水作用力排斥的水

二、抗原抗体亲和性(affinity)亲和性是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相适应性而存在着的引力,这是抗原与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亲和力(avidity)是指反应系统中复杂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结合能力。亲和力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和抗原的有效决定簇数目相关。亲和力越大,抗原抗体结合越牢固。

亲和常数K=亲和常数K值大的抗体与抗原牢固结合,不易解离,说明该抗体有高亲和力。抗体与抗原结合是可逆的反应,在平衡时其

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血清学反应条件下,抗原抗体均带负电荷,层变薄;而且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减少,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水化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电解质作用下,各疏水胶体之间靠拢,形贰壹叁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示意图亲水胶体疏水胶体转化NaCl可见反应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特异性*2.比例性*3.可逆性

一、特异性(specificity)*概念: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而起反应的专一性能。一、特异性*决定因素: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的。抗体分子N端可变区形成3nm×1.5nm×0.7nm的槽沟,只有与其空间结构互补的抗原决定簇才能如楔状嵌入。*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两种不同的抗原物质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构的抗原决定簇,则可与彼此相应的抗体反应。

特异性示意图

带现象:Ag与Ab比例不适而不出现可见反应。前带(prozone)抗体过量时。后带(postzone)抗原过量时。等价带(equivalencezone)抗原与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最适比(optimalratio)或等价点(equivzlencepoint)最迅速出现沉淀时的抗原抗体的浓度比或量比。

比例性示意图抗原的量后带抗体过量抗体沉淀的量前带比例合适等价带抗原过量

三、可逆性(reversibility)概念:是指抗原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性。解离后抗原抗体仍保持原有特性。一定条件:低pH、高浓度盐等。常用于解离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物质有:3mol/L硫氰化钾、pH2.40.1mol/L甘氨酸、7mol/L尿素等。

抗体混有SPAg抗体-SPAg抗体-SPAg分离剂一、抗原抗体结合二、分离抗体可逆性示意图抗体

第三节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反应物自身因素抗原:1.理化特性Ag决定簇数量Ag决定簇种类抗体:1.来源特异性与亲和力浓度环境条件:电解质:0.85%NaCl酸碱度:pH6~9温度:15~40℃酸凝集:当pH为3左右时,接近细菌Ag的等电点,可出现非特异性凝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