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基MOF衍生物的材料设计及锂硫电池性能研究.pdf
哈尔滨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硕士学位论文
钒基MOF衍生物的材料设计及锂硫电池性能研究
摘要
电化学储能是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由于硫资源
-1
丰富、成本低、理论比容量高(1675mAhg),锂硫电池有望在成本和比能量
密度上突破现有锂离子电池体系的理论极限,但硫本征电子电导率低,致使其
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迟缓,活性物质利用率低,且易产生易溶于电解液的多硫化
锂(LiPs)中间产物,穿过隔膜扩散到负极侧并沉积在负极表面,引起容量的不
可逆衰减。针对上述挑战,本文以钒基材料为载硫框架,提高硫正极的反应动
力学,并通过对载硫框架进行退火处理及缺陷工程的设计,以改善对多硫化锂
的吸附和催化能力,提高硫正极可逆比容量及循环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通过水热法制备的钒有机金属骨架(V-MOF)作为前驱体,制得具有极性的
VO作为锂硫电池硫正极宿主。VO作为极性氧化物具有更强的极性可及时对
2525
溶解和穿梭的多硫化锂进行吸附,提高活性物质硫的利用率,改善了锂硫电池
-1
的电化学性能。在0.1C下,VO/S电池表现出1256.89mAhg的高比容量,
25
即使在1C大电流下,首个循环仍保持了417.41mAhg-1的比容量,400次循环
后仍可提供340.47mAhg-1的比容量,容量保持率达到84.45%,明显提高了硫
正极循环稳定性。
为进一步提升钒基化合物的反应动力学,通过氮化结合缺陷工程的方法制
备了高导电富空位VN1-x材料。VN1-x中的氮空位为活性物质硫的可溶性多硫化
锂中间产物提供更多的化学锚定位点,提高其双向催化能力,促进还原和氧化
-1
反应双向的进行。在0.1C下,VN1-x/S电池初始比容量达到1417.0mAhg,接
近硫的理论比容量的极限。即使在2.25mgcm-2的硫负载下,仍保持较好的倍率
性能。此外,在1C大电流下,经过600次循环后仍具有343.08mAhg-1的比容
量,优于VO/S和VN/S电极。组装的软包电池在0.1C下首个循环达到1180.30
25
mAhg-1的比容量,证明了VN1-x在构建实用锂硫电池方面的巨大潜力。
为进一步缓解穿梭效应、提高电解质与电极界面相容性,构建了
LiAlTi(PO)陶瓷填料改性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的复合
1.50.51.543
凝胶电解质(PVDF-HFP/LATP)。其具有高离子迁移数和宽电化学窗口,可提高
锂硫电池循环过程中的库伦效率,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电极-电解质界面相(SEI)。
I
哈尔滨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硕士学位论文
以VN1-x/S为正极、PVDF-HFP/LATP为凝胶电解质组装的锂硫电池在0.2C的
电流下首个循环达到了801.35mAhg-1的比容量,在循环50次后仍达394.14
mAhg-1,且经过50次循环后库伦效率仍达到98.22%,证明了凝胶电解质在锂
硫电池上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锂硫电池;钒基有机金属框架;氮空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