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清版)DB62∕T 4249-2020 甜叶菊杂交制种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6-10约2.5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

B39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4249—2020

甜叶菊杂交制种技术规程

2020-11-01实施2020-09-25发布

2020-11-01实施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2/T4249—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忠清、王致和、唐桃霞、刘强、张亚萍、李彦荣、张秀华、张肖凌、李保全、钱昊肠、马金慧、严宗山、魏域斌。

I

学兔兔标准下载

DB62/T4249—2020

甜叶菊杂交制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甜叶菊杂交制种的基地选择、亲本选配及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短日照处理、人工辅助授粉、防杂保纯、种子采收、种子加工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甜叶菊短日照处理的杂交制种技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0464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制种地选择

制种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土壤应选择壤质土或沙壤土,要求富含有机质呈中性,熟土层厚度在20cm~30cm,不宜在粘重土壤或盐碱地上制种。制种大棚采用钢架结构拱形温棚。

4亲本选配及育苗

4.1亲本组配

选择优良单株,配制杂交组合。从远缘系谱中选择抗性强、花期相近、配合力高的两个优良株系组合进行杂交制种。

4.2亲本繁殖

3月上旬育苗。将选定的父、母本株系进行无性繁殖,采用扞插育苗的方法将2个亲本分片托插,按7.5万株/hm2的数量准备种苗。种苗的繁殖方法为:从目标品系的母根上,取健壮的枝条,剪成带有3~4对叶的插条,将插条剪口处蘸2000倍的戊唑醇或1500倍的乙蒜素配成的药液进行消毒和生根细胞发育,插入打好孔的苗床上,随后将插条旁的沙土适当压实,株行距为3cm×3cm,托插深度为1.5cm~2.0cm。

然后浇足水,覆盖薄膜,加盖遮阳网,保温防晒,促使生根。生根后去掉遮阳网,移栽前进行充分练苗,提高其移栽成活率。

5移栽定植

苗高10cm~12cm,7对~8对真叶,苗龄达到50d,4月下旬气温稳定到10℃时即可定植。选用140cm宽的黑色地膜,平均行距37.5cm,株距18cm,保苗株数14.5万株/hm2~15万株/hm2。移栽时分别将父本

1

学兔兔标准下载

2

DB62/T4249—2020

和母本按行相间1:1定植在同一幅地膜上,以利于甜叶菊父母本进行相互杂交。移栽后要及时浇足定根水。

6田间管理

6.1摘心

6.1.1移栽后25d~30d,苗高25cm后,应打顶摘心1~2次,促使分枝发生。

6.1.2每株留8对~10对真叶。

6.2追肥

生育期追肥2~3次,每次施尿素225kg/hm2。

6.3中耕除草

移栽成活后应进行人工中耕除草2次~3次,中耕宜浅不宜深,头水后及时中耕培土,3水后结合中耕及时除草。

6.4灌水

甜叶菊制种期间,全生育期灌水6次~8次,每次450m3/hm2~525m3/hm2。

6.5防杂保纯

6.5.1苗期:现蕾前,及时连根拔除不同株型和叶形的杂株、病虫株。

6.5.2花期:连根拔除弱、病、早花及花器较小的植株以及不同株形和叶形的杂株,授粉结束后,及时拔除父本植株。

6.5.3成熟期:去除弱枝和倒伏枝,保留粗壮直立的枝。

6.6病虫害防治

6.6.1病害防治

河西地区甜叶菊种植过程中主要病害为立枯病、叶斑病、黑斑病。均可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治,或20%的苯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符合NY/T1276规定。

6.6.2虫害防治

甜叶菊虫害有白粉虱、蚜虫、潜叶蝇等。白粉虱发生时用1.8%阿维虫清乳油3000倍液、5%吡虫啉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发生时用5%啶虫脒乳油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潜叶蝇发生时用1.8%阿维虫清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符合NY/T1276规定。

7短日照处理

7.1处理时期

甜叶菊进入生长盛期,15对真叶、株高约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