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 课件 第三章 茅盾的小说.pptx

发布:2025-06-09约4.38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茅盾的小说第一节?客观理性的社会剖析第二节?《子夜》

茅盾的小说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主要作品:小说《蚀》三部曲、长篇《子夜》,中篇《路》《三人行》,短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锻炼》等。茅盾生平与创作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是一个思想开明的维新派人物,尤其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茅盾自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传授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博览群书,酷爱小说,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16年8月,茅盾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茅盾致力于新文学运动,接编并革新了《小说月报》。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王统照、叶圣陶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并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艺家。1234第一节客观理性的社会剖析

第一节?客观理性的社会剖析一、“为人生”的文学观与小说创作新范式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作为清末秀才,是一个思想开明的维新派人物,尤其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30余岁就不幸病逝。母亲陈爱珠是大家闺秀,颇通文理,富有远见卓识。茅盾自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传授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博览群书,酷爱小说,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茅盾说他的第一启蒙老师是自己的母亲。1916年8月,茅盾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茅盾致力于新文学运动,接编并革新了《小说月报》。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王统照、叶圣陶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并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艺家。1922年后,茅盾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并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6年,茅盾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茅盾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茅盾撤离武汉到上海,又到日本,后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了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等的创作以及其他文学活动。1930年,茅盾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执行书记,和鲁迅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革命实践的阅历,为茅盾从事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素材。1927年至1937年是茅盾小说创作成熟和丰收的阶段,他完成了长篇《子夜》,中篇《路》《三人行》,短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全面抗战时期,他发表了《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锻炼》等。

第一节?客观理性的社会剖析茅盾作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为人生”是他的文学艺术观。他认为文学要“表现人生”并“指导人生”。表现人生就是要描写生活的真实性,主张作家要以社会科学的态度进行细致观察和客观描写。指导人生就是要以理想的光泽和人道主义精神来揭示社会和人生的病苦,通过展示未来的希望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既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成熟,又代表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使20世纪30年代成为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第一节?客观理性的社会剖析茅盾以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着“为人生”的文学艺术主张,绘制了一幅幅多彩的时代人生画卷,再现了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代各色人物的人生色相。茅盾小说创作反映的人生可分为三种:一是“悲观”人生。《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热血青年在革命前后的思想情绪和心理行为的变化。二是“悲剧”人生。以《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为代表的几部小说,真实地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分别展现了当时民族资本家、农民和小商人的悲剧命运。三是“自新”人生。茅盾写于1941年夏天的长篇日记体小说《腐蚀》,以“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政府的“陪都”重庆为背景,斗争锋芒直指国民党特务统治和他们反共反人民、卖国投敌的政治路线。

第一节?客观理性的社会剖析茅盾的“为人生”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民族性。茅盾早期“为人生”的文学观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受到法国、俄国文学的影响,但同时也是在五四新文学思想影响下,在批判旧文化、旧文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成为该时期创造新文化、新文学的主导思想。在茅盾早期的文学思想中,他在肯定新文学的趋势和方向的同时,具有冷静的审视、估价和选择。“为人生”文学观蕴含着茅盾对文学民族性的话语方式、描写对象、价值取向以及文学功能等诸多问题的积极探索与思考。二是批判性。茅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