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pdf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
一、教学设计
从课标要求、学情分析、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加说明。
(一)课标要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是20_版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
《身边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课题2的内
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常见金属为载体,让学生获得
探究金属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亲身体验,通过实验探究金属
与氧气反应及金属与稀酸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认识常
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利用实验探究,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
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享受探究金属化学性质带来的乐趣,体会金
属的活动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基于课标要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属于核心知识范畴。学生已经在前面比较系统的学习了氧气、水、
碳和碳的化合物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感悟到学习元素化合
物的一般方法。教学谀计时谢老师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探究,帮助
学生形成一般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建构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一
类物质共性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基于往教学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谢老师所教学生的具体
学情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书写稀硫酸的化学式及书写一般化
学方程式、物质的简单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需要对这
部分知识做一些铺垫。因此建议她在学案设计中“旧知回顾”部分
先让学生对前所学的知识中涉及到本课题的化学式进行书写并分
类,为后续置换反应的概念辨析奠定基础。
(三)过程设计
1.第一次磨课的争议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设计了做完镁条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
后,就由教师引导归纳出置换反应。考虑到学生前接触到的置换
反应不多,学生的认知体验尚不充足,我们建议谢老师将置换反应
的认识调整到几种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采取利用对比、比较的方
法归纳得出概念。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还准备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先介绍给
学生,让学生去记忆,让后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酸能
否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一块讨论结果,认为这样不太符合学生
认知规律,不利于探究能力培养,而且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建议
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介绍安排在下一课时呈现。
2.第二次磨课达成共识
谢老师课堂采用环节教学法,分为四个环节:新课引入、金
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二、教学实践分析
1.第一个环节一一问题引入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关注学生已有认知体验,从
“鉴别真假黄金化学方法”问题情境引入,设计问题“你能设
计一个实验鉴别真假黄金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第二个环节一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通过回顾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条件难易程度对比,反映出不
同金属活泼程度不同,再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不同点,从而强化
“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也培养学生探究一类物质性质
一般方法,再以“能否利用金属这一化学性质检验黄金真假?”
达成知识迁移应用,体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再设问“还有没
有其它性质去检验黄金真假?”过渡到下一环节学习,过渡自然。
3.第三个环节一一金属与酸反应
以“生活中用铁质小刀削苹果、梨时小刀颜色改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