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病人的康复护理.pptx
偏瘫病人的康复护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康复评估体系01疾病基础认知03运动功能训练04并发症预防护理05生活能力重建06心理支持系统
疾病基础认知01
偏瘫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弱或完全不能活动,常伴随同侧肢体感觉障碍和中枢性面瘫。偏瘫定义根据偏瘫的程度和范围,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但仍能进行日常活动;不完全性瘫痪表现为肢体不能自主活动,但在辅助下可进行部分动作;全瘫则完全不能活动。分型标准0102偏瘫定义与分型标准
常见病因与病理机制偏瘫的常见病因包括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脑炎等。其中,脑血管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常见病因偏瘫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的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递至肌肉,从而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具体机制包括神经纤维的断裂、神经元胞体的萎缩和死亡等。病理机制
病程发展阶段特征早期阶段偏瘫早期,患者的肌力明显减退,肢体活动受限,常伴随感觉障碍和中枢性面瘫。此时,康复治疗应以床边康复为主,包括体位摆放、被动运动等,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偏瘫中期,患者的肌力逐渐恢复,但仍不能自主活动。此时,康复治疗应加强主动运动训练,如翻身、坐起等,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偏瘫后期,患者的肌力已基本恢复,但可能仍存在一些精细动作障碍和协调性问题。此时,康复治疗应以功能恢复为主,包括步态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以帮助患者重返社会。123
康复评估体系02
评估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包括肢体运动、平衡和协调等方面。Fugl-Meyer评定量表通过肌力测试,评估偏瘫病人的肌肉力量,为康复计划制定提供依据。肌力评估观察病人的运动模式,识别异常运动模式,制定针对性的康复策略。运动模式分析运动功能评估方法
评估病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进食、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全面评估病人的功能独立性,包括自理、行动、认知等方面。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FIM)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评估病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特定生活场景评估
康复目标设定原则个性化原则可达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续性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目标和计划。康复目标应逐步升高,从易到难,逐步提高病人的功能水平。康复目标应具有可实现性,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康复目标应持续设定并调整,以适应病人的恢复情况和功能变化。
运动功能训练03
头部放在枕头上,患侧上肢伸直放于体侧,下肢伸直,脚掌与床面保持垂直,健侧肢体可以自然放置。仰卧位良肢位摆放技术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在下,健侧肢体在上,头部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伸直,下肢微屈,健侧上肢自然放于身上。健侧卧位健侧肢体在下,患侧肢体在上,患侧上肢下方垫一个枕头,患侧下肢微屈,健侧上肢自然放于身上。
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运动对于无法自行活动的关节,康复师可以通过手法进行被动运动,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主动运动关节松动训练对于可以活动的关节,康复师可以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屈伸、旋转等,以提高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对于存在关节僵硬的患者,康复师可以进行关节松动训练,通过手法松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123
平衡协调训练患者站立或坐位,康复师通过调整身体重心和姿势,让患者保持平衡状态,提高静态平衡能力。静态平衡训练在康复师的协助下,患者进行行走、站立等动作,通过调整姿势和步态,提高动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训练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或特定的训练项目,如投球、接球等,来提高患者的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以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协调运动训练
并发症预防护理04
压疮风险管控策略压疮风险管控策略定时翻身皮肤护理使用减压床垫和护理垫定期检查保持患者身体清洁干燥,每隔2小时翻身一次,减轻受压部位的压力。在患者身体受压部位放置减压床垫和护理垫,有效分散压力。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皮肤干燥、破损。每天检查患者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及时发现压疮迹象。
穿着弹力袜,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弹力袜在休息或睡眠时,将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抬高下励患者尽早进行床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早期活动根据医嘱定期检查患者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定期检查凝血功能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避免患侧上肢受压、过度伸展和屈曲,保持良肢位。良肢位摆放肩手综合征干预方案早期进行患侧上肢关节活动,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关节活动轻柔按摩患侧上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局部按摩使用绷带或纱布向心性加压缠绕患侧上肢,减轻水肿和疼痛。向心性加压缠绕
生活能力重建05
通过改变食物形态、使用特殊餐具、调整姿势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