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成本管理课件.ppt
第三節供應鏈成本管理方法一、目標成本法二、作業成本法三、改善成本法第一節供應鏈成本概述供應鏈成本是指為實現整條供應鏈的利益目的而投入的資源價值。供應鏈成本包括供應鏈中所發生的一切訂貨成本、倉儲成本、運輸成本、交易成本、資金管理成本、資訊成本、生產成本、經營成本及與供應鏈相關的機會成本和供應鏈整合成本。圖7-1供應鏈流程1.計畫階段及成本計畫流程需要有關需求、供應和供應鏈資源的資訊。這些資訊能使企業作出更好的決策,指導所有與供應鏈的流程(即採購、生產、材料需求、銷售、配送和退貨)相關的活動。每個流程都需要計畫,每一項計畫都發生著資訊的收集、分析、處理成本和計畫的制訂、執行和管理成本。2.採購階段及成本採購流程發生在原料獲取環節,發生在製造商與供應商之間的介面上。這一階段中主要發生了供應商評價、選擇等管理成本,訂貨成本,燃料、輔助材料、原材料、零部件的購買成本,合同的談判、簽訂、履行所產生的交易成本,供應商將採購品送達製造商所產生的運輸、配送成本,存貨存儲和採購品庫存成本。作為線上採購活動,還涉及網上下單及為實現訂單而採購所發生的訂單處理成本、通信成本,以及所有採購活動都要涉及的資金轉移過程中的財務成本。3.生產階段及成本生產流程是指根據市場需求、訂單或為庫存需要而將採購進來的資源和零部件加工、製造或組裝成產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主要是有加工、裝配所產生的製造成本、設備損耗成本、專利技術等生產過程成本和生產過程中的搬運、輸送成本,在製品、成品庫存成本。4.銷售階段及成本供應鏈銷售流程主要發生在分銷商與製造商(或零售商與製造商)及顧客與零售商之間的介面上,在這一過程中的活動,一是製造商為促進產品的銷售所進行的產品宣傳、人員促銷等促銷活動;二是製造商的銷售網絡、地區分銷中心的建設,倉庫設施的建設;三是製造商的鋪貨工作及管理;四是由顧客訂單、零售商或分銷商補充庫存訂單引發的訂單的管理、執行及為執行訂單引發的包裝、儲存、運輸、配送、重新貼標籤、分發、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五是由分銷商、零售商進行的批發、零售及製造商直接向零售商、客戶進行的直接供貨和銷售活動。此外,缺陷產品的召回、更換、維修及殘次品的退回也產生一定的成本。5.售後服務階段及成本銷售出產品以後,供應鏈流程並沒有終結,一個產品從消費者購買付現便轉入了售後服務流程,售後服務成本便開始產生,直至產品使用壽命的終結。具體來講,在售後服務流程中發生了以下成本:一是產品安裝階段的售後服務成本;二是產品保修期內的售後服務成本和增加備件費用;三是產品保修期外的售後服務成本;四是常設性售後服務機構發生的成本。6.供應鏈整合階段及成本供應鏈整合就是指供應鏈節點上的核心企業整合其所有上游和下游節點企業資源以提高整條供應鏈的市場回應速度,實施敏捷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總成本構成如下:訂貨管理成本,材料購置成本,訂單處理成本,運輸、倉儲、配送成本,製造成本,銷貨成本,總的供應鏈管理成本,供應鏈相關的財務與計畫成本,供應鏈相關的資訊技術成本及通信成本,售後服務成本,退回過程成本,合作的機會成本,供應鏈整合成本。第二節供應鏈成本管理一、供應鏈成本管理的特點二、供應鏈成本管理的目標三、供應鏈成本管理的原則一、供應鏈成本管理的特點供應鏈管理的作用在於協調各供應環節,使企業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使供應鏈系統的總成本最優。相比,供應鏈成本管理與傳統的成本管理的區別如下:(1)參與主體不同供應鏈成本管理往往需要多個企業參與,因而其主體是多個企業。供應鏈成本管理是一種需求拉動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它將顧客需求及客戶訂單作為生產、採購的拉動力,以控制資金佔用成本。(2)生產導向不同在供應鏈系統中,改善服務和降低成本這兩個目標可以同時實現。要達到這兩個目標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對時間的管理。(3)管理思維不同首先,必須承認兩種成本管理方法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在滿足顧客需要的同時降低產品的成本,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但是,兩者又有不同的側重點,傳統成本管理側重於實現本企業內部發生的成本的降低和期間費用的減少;而供應鏈成本管理的側重點則是企業所在的供應鏈上最終產品的成本最低。(4)目標不完全一致供應鏈成本管理對象不僅包括企業內部的傳統成本管理,還包括企業外部對其他供應鏈節點的管理,即供應鏈各節點的作業成本、利潤留成和以成本為核心的整個供應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