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2025秋[1].doc
PAGE1
PAGE0
课题1燃料的燃烧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4.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导管、烧杯、试管、铜片、酒精灯、火柴等。
【课前预习】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知识拓展]
更广义的燃烧指的是所有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等。
[提问]你能从燃烧的事例和现象中找出燃烧共同的特征并试着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二、进行新课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
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
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设问]燃烧是--种化学反应。燃烧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回答]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讲解]根据经验我们知道,有的物质可以燃烧,如酒精、红磷、木炭等;有的物质不能燃烧,如水、大理石等。只有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可燃物是燃烧发生的条件之一。
[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出了可燃物,燃烧还需要那些条件。
[预测]燃烧与①与是否接触氧气(或空气)有关;②与是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有关。
[演示实验]视频播放实验演示过程。
[实验过程与现象]
实验步骤 现象
①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在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分析与结论]
(1)实验步骤①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实验步骤①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或空气)。
(3)实验步骤②中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白磷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
[总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易错提醒:
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并没有燃烧。
【思想方法】
控制变量法
在科学探究中,如果问题涉及多个因素(变量),可以只研究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关系,控制其他的量不变。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可将多变量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问题分别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问题。
[知识拓展]
绝大部分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如木炭、硫、磷、铁、镁的燃烧。但有些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如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二、进行新课
知识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的灾难。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显示出大火的无情和惨痛,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性。
[点拨]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讨论](1)下面是一些防火和灭火的措施,试分析其应用的原理。
①炒菜时油锅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