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一)》教案设计.doc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一)》教案设计
《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牛郎织女(一)》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故事之一,故事讲述了牛郎从小遭哥嫂虐待,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相识并结为夫妻的故事。教材选取这篇课文,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感受民间故事所蕴含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非常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嫂、恳”等11个生字,会写“郎、爹”等14个字,会写“嫂子、床铺”等15个词语。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讲述故事中的精彩情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牛郎织女之间的美好爱情,体会民间故事所表达的勤劳善良、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等传统美德。
-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概括故事的情节。
-分析牛郎和织女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
-学习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如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情节等,理解这些手法在表现故事主题和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民间故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民间故事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在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时,采用讲授法,确保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嫂”字时,教师可以讲解其部首是“女”,右边是“叟”,表示年老的男人,而“嫂”字的本义是哥哥的妻子,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字形与字义的联系。
2.默读法
-让学生默读课文,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默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牛郎的生活是怎样的?”“织女为什么会下凡?”等,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3.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例如,在分析牛郎的人物形象时,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分别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牛郎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共同讨论这些句子所表现出的牛郎的性格特点,如勤劳、善良、忠厚等。
4.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对话和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例如,让学生分别扮演牛郎、织女、老牛等角色,表演牛郎和织女在湖边相遇的情节,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些简短的民间故事片段,如《田螺姑娘》的开头部分:“从前有个小伙子,他勤劳善良,但是家里非常贫穷。有一天,他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田螺,就把它带回家养在水缸里。当天晚上,小伙子回到家,发现家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饭菜也做好了……”然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吗?这就是民间故事的魅力,总是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一)》。”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能猜到故事大概是讲什么的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生字的读音,同时初步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过程中,圈出生字词。
-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认读。如“嫂子(sǎozi)、勤恳(qínkěn)、筛子(shāizi)”等。指名读,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读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每个学生读一个生字词,读错的同学坐下,下一个同学接着读,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得又快又准。
-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识字。例如,“恳”字,可以用“很”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忆,把“彳”换成“心”。
-教师讲解一些容易写错的字的写法。如“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