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生长和环境》同步教学(高教版)(第四版)(全一册).docx
《植物生长调节剂》(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生长和环境》同步教学(高教版)(第四版)(全一册)
教学板块
具体内容
一、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生长和环境》中的重要章节,是在学习植物激素基础上的延伸与应用。教材主要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作用机制及在农林牧渔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内容以促进生长类、抑制生长类、催熟类等调节剂为框架,系统讲解矮壮素、乙烯利、NAA等典型调节剂的功能特点及应用技术。教材编排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水稻抗倒伏、香蕉催熟等大量生产案例,体现学科实用性,但调节剂的分子作用机制、多类调节剂协同应用等内容较为抽象,需借助直观手段和实验演示突破,以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调控本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准确阐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分类及主要作用机制;解释矮壮素抑制株高、乙烯利催熟果实等重要原理;列举至少3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林牧渔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如NAA促进插条生根、多效唑控制株型、乙烯利调控果实成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NAA浓度对月季插条生根影响”的实验操作,提升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借助小组讨论调节剂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差异,培养合作探究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农业生产案例分析,提高将生长调节剂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植物生长调控技术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增产、品质改良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农林牧渔专业的认同感;通过讨论调节剂合理使用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理解科技应用的双面性。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已掌握植物激素的基础知识,对植物生长调控有初步认知,但对人工合成调节剂的作用机制缺乏系统理解。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实验操作和生产案例兴趣浓厚,而对调节剂与激素受体结合、信号转导等微观过程的理解需借助动画演示。部分学生缺乏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教学中需结合水稻、番茄、香蕉等常见作物案例,通过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激发参与热情,同时关注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指导。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促进生长类、抑制生长类、催熟类)及典型代表(NAA、矮壮素、乙烯利);常见调节剂的生理作用及农业应用技术,如NAA促进生根、矮壮素抗倒伏、乙烯利催熟;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特点(低浓度高效性、作物特异性);农业生产中调节剂的使用方法(施用时期、剂量控制)。
2.教学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制(如矮壮素抑制赤霉素合成的原理);不同作物对调节剂的敏感性差异及应用策略;调节剂混合使用的协同或拮抗效应;农业生产中调节剂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如残留风险、环境影响)及应对措施。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设计
1.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不同浓度NAA对月季插条生根影响”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调节剂的作用;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3D动画展示调节剂与激素受体结合的过程;
(3)案例教学法:结合“水稻矮壮素抗倒伏”“香蕉乙烯利催熟”等农业案例讲解应用;
(4)情境教学法:创设“农田调节剂应用顾问”情境,引导学生制定作物调控方案。
2.学习策略:
(1)自主预习策略:学生课前绘制调节剂分类及作用思维导图;
(2)合作学习策略:分组完成“调节剂对当地作物生长影响”的调研与汇报;
(3)问题导向学习策略:针对“为什么调节剂使用需严格控制浓度”等问题展开探究;
(4)实践反思策略:通过观察校园植物施用调节剂后的生长变化,反思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资源准备
1.实验材料:月季枝条、不同浓度的NAA溶液(10??mol/L、10??mol/L、10?2mol/L)、清水、培养皿、烧杯、量筒、剪刀、标签纸;
2.多媒体资源:调节剂作用机制动画、农业应用案例视频(水稻抗倒伏、香蕉催熟)、调节剂田间使用规范图解;
3.教具:调节剂实物样品(矮壮素、乙烯利、NAA)、作用效果对比挂图、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文献资料:《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技术规范》、新型调节剂研发应用文献。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三组对比图片,分别为未处理的水稻植株与喷施矮壮素的抗倒伏水稻、自然成熟与乙烯利催熟的香蕉、普通插条与NAA处理的生根插条;播放“调节剂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短视频,提问:“为什么同样的作物使用调节剂后差异如此明显?这些神奇的药剂是如何调控植物生长的?”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思考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学生活动:观察对比图片和视频,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如“矮壮素让水稻抗倒伏”“乙烯利让香蕉一起成熟”,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产生好奇。
【设计意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