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方帽子店》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6-02约3.9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方帽子店》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8组

单元主题:有趣的故事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

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常用字;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开始练习钢笔书写正楷字。

(2)基于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3)基于写作

开始练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有习作的信心;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留心周围的事物,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运用的语言材料;学习修改习作当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和句。

2.教材分析

《方帽子店》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围绕“有趣的故事”这一主题,编排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4篇课文。《方帽子店》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一家方帽子店从来只做方帽子,一直拒绝改变。后来,有了卖各式各样帽子的新帽子店,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方帽子慢慢就成了古董。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课文可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方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人们只买方帽子戴。第二部分(第七至十五自然段)写小核子们不喜欢方帽子,找到一些布,做了圆帽子。第三部分(第十六至二十一自然段),写孩子们长大后做出了不同材质、更加舒适的帽子,有人还开了一家新帽子店,顾客们最终选择了新帽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既交代了方帽子成为“古董”这一结局,也暗示了故事蕴含的道理: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课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新旧事物的不同与更替的原因。对比在文中处处可见。另外,课文还配有插图:在方帽子店门口,两个扣着方帽子的大人,看到戴着圆帽子的小孩时一脸惊讶。插图内容与故事内容相对应,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故事主旨。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了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有感情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等等。根据教材特点,本课在教学中除继续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现大人、小孩的不同特点,以及运用表格等方式复述故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橱、改”等6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嚷、溜”。

2.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三、评价任务

1.通过师讲解、生跟读、生自读、记笔记等方式,正音正字,检测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

2.通过结合课文语言、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5′)

活动一(5′)

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形状的帽子?那你见过方帽子吗?今天,我们要来到方帽子店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2.走进课文《方帽子店》。

3.课前准备:

施雁冰:笔名冰冰,上海人。

主要作品:《外国蜡烛》《鸦鸦》《不要脚的朋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兴趣,引入课题。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正音正字

(8′)

活动一(3′)

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活动二(5′)

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

(1)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2)给生字组词。

(3)学习识字方法。朗读词语。

(4)出示生字,做一做识字游戏。

2.讲解多音字、词语意思。

(完成目标一)

通过师讲解、生跟读、生自读、记笔记等方式,正音正字,检测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

(评价任务一)

环节三

品读课文

交流质疑

(25′)

活动一(3′)

1.这篇课文内容这么多,怎样读懂文章呢?

预设:理清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2.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帽子店从来都做方帽子,人们也从来都戴着方帽子。孩子们产生疑问,想出了许多帽子式样。最终方帽子变成古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随着世界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否则就会被淘汰的道理。

活动二(3′)

分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预设:第一部分(1—4):方帽子店一直都在卖方帽子,人们一直都在戴方帽子,很不舒服。

第二部分(5—16):孩子们对方帽子产生疑问,做出了圆帽子,并在长大的过程中,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

第三部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