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pptx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1
设计基础概述
02
工艺参数确定
03
池体结构设计
04
水力计算要点
05
配套设备选型
06
运行维护设计
01
设计基础概述
沉淀池工作原理分析
通过重力作用使水中悬浮物下沉至池底,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悬浮物去除
合理控制水流速度,使悬浮物有效沉降,同时避免已沉淀的污泥被水流搅起。
水流速度控制
沉淀池底部积泥需定期清理,防止污泥堆积导致沉淀池容积减小,影响沉淀效果。
污泥处理
平流式结构特征说明
出口设计
出口位置需设置在池面以下,防止漂浮物随水流出,同时保证出水水质。
03
池体较长,宽度相对较窄,使水流在池内呈水平流动状态,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02
池体形状
进口设计
通常采用淹没式进口,以保证水流平稳进入沉淀池,减少扰动。
01
设计规范与标准引用
设计手册
水质标准
设备选型
安全防护
参照国家或地方相关沉淀池设计规范及手册,确保设计符合标准要求。
根据原水水质及出水要求,确定沉淀池出水水质指标,以满足后续处理工艺的需求。
依据设计水量及水质要求,合理选择沉淀池的类型、尺寸及设备,确保处理效果。
设计时需考虑安全防护措施,如防滑、防淹、防腐蚀等,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02
工艺参数确定
表面负荷率计算
定义及意义
表面负荷率是指单位沉淀池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污水量,它是沉淀池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
数值选取
根据经验或类似工程实例,选取合适的表面负荷率值。
计算公式
表面负荷率=污水流量/沉淀池表面积,单位通常为m³/m²·h。
影响因素
污水流量、沉淀池表面积、沉淀时间等,其中污水流量是主要因素。
污水在沉淀池内的停留时间,是沉淀池中悬浮物有效沉淀所需时间。
停留时间=沉淀池体积/污水流量,单位通常为小时(h)。
沉淀池体积、污水流量、污水水质等,其中沉淀池体积和污水流量是主要因素。
将计算得到的停留时间与经验值或类似工程实例进行比较,确保停留时间满足设计要求。
停留时间校核
停留时间定义
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
校核方法
沉淀池内污泥的浓度,即污泥中固体物质的含量。
污泥浓度定义
通过调节排泥量、进水水质、沉淀时间等参数来控制污泥浓度。
控制方法
污泥浓度过高会导致沉淀池堵塞、污泥上浮等问题,影响沉淀效果;浓度过低则会导致污泥处理效率低下。
控制意义
01
03
02
污泥浓度控制要求
根据具体工程实际情况和经验确定,一般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数值范围
04
03
池体结构设计
长宽高比例关系
长宽比
根据沉淀池的总容积和沉淀时间计算得出,一般长宽比在2:1至5:1之间。
01
长高比
沉淀池的长高比一般在5:1至10:1之间,以保证池体的稳定性和沉淀效果。
02
宽高比
宽高比通常在1:1至2:1之间,以保证池体的稳定性和污泥的顺利排出。
03
进出水系统布局
进水口应设在沉淀池的上方,以保证水流均匀分布,同时避免扰动沉淀池中的污泥。
进水口设计
出水口应设在沉淀池的上方,以便清水顺利排出,同时避免污泥被搅起。
出水口设计
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流速度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以保证沉淀效果。
水流速度
污泥斗容积设计
污泥斗的容积应根据沉淀池的实际污泥产生量和污泥处理周期进行计算。
污泥斗容积
斗底坡度
斗壁高度
污泥斗底部的坡度应设计合理,以便污泥顺利排出,避免出现积泥现象。
污泥斗的壁高应根据污泥的堆积高度和池体的高度进行确定,避免污泥溢出。
04
水力计算要点
水平流速分布优化
水流扩散装置
在进水口附近设置扩散装置,如扩散板、扩散管等,使水流平稳地扩散到整个沉淀池。
03
在沉淀池内部设置导流墙,使水流在池内形成一定路径,避免短流和死区,提高沉淀效率。
02
导流墙设置
进口设计
合理确定进水口位置和尺寸,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沉淀池底部,同时保证水流均匀分布。
01
雷诺数临界值验证
01
雷诺数计算
根据水流速度、密度、粘度等参数,计算沉淀池内的雷诺数,以判断水流是否处于层流状态。
02
临界值确定
根据实验数据或经验公式,确定沉淀池内雷诺数的临界值,以确保水流稳定,避免湍流和涡流对沉淀效果的影响。
水头损失核算
进出水口水头损失
计算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头损失,包括局部水头损失和沿程水头损失。
沉淀池内部水头损失
总水头损失计算
考虑沉淀池内部的水流阻力、池底和池壁的粗糙度等因素,计算沉淀池内部的水头损失。
将进出水口和沉淀池内部的水头损失相加,得到总水头损失,用于后续的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
1
2
3
05
配套设备选型
刮泥机参数匹配
刮泥机类型
刮泥机速度
刮泥机材质
刮泥机功率
根据沉淀池的类型和形状选择,如平流式沉淀池通常采用平流刮泥机。
根据沉淀池水流速度、污泥浓度等参数确定,确保刮泥效果。
根据池内介质的腐蚀性、温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