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指南《GB18483 - 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实施指南.pptx
《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实施指南
一、深度剖析标准制定根源
(一)追溯大气污染防治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饮食业规模迅速扩张,其排放的油烟成为大气污染重要源头。油烟中含油脂、有机质及裂解产物,不仅影响空气质量,降低大气能见度,还会参与光化学反应,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加剧雾霾天气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制定专门标准,严格管控饮食业油烟排放,GB18483-2001应运而生,从源头遏制油烟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二)聚焦居住环境质量提升
饮食业多分布于城市建成区,与居民生活区域紧密相连。油烟无组织排放或超标排放,会使周边居民饱受异味困;
扰,影响日常生活与休息。油烟附着在建筑物表面,还
会造成建筑物外观污损。制定该标准,旨在保障居民享有清洁、舒适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因油烟污染引发的邻里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精准界定标准适用范畴
(一)锁定城市建成区
城市建成区人口密集、饮食业集中,油烟污染影响范围广、程度深。标准明确适用于城市建成区,能对污染高发区域进行重点管控。无论是繁华商业街的大型餐馆,还是居民小区周边的小餐饮门店,都必须遵守标准,确保油烟排放合规,降低对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的不良影响。
(二)涵盖多元饮食业主体;
1.现有饮食业单位的持续监管:已在经营的各类饮食
业单位,包括餐馆、酒楼、快餐店等,需对油烟排放负责。要定期检查油烟净化设备运行状况,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油烟排放达标,实现可持续经营,避免因污染问题被处罚或责令整改。
2.新设立单位的全程规范:新设立饮食业单位在设计阶段,就要依据标准规划油烟排放系统,选择合适油烟净化设备。环境影响评价时,需全面评估油烟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严格按标准执行,合格后方可营业。经营期间,也要持续满足标准要求,
确保从“出生”到“运营”全程合规。
3.食品加工与非经营性食堂的参照执行:排放油烟的食品加工单位,如食品加工厂的烹饪车间,以及??经营;
性单位内部职工食堂,虽经营性质与传统饮食业单位有
别,但油烟排放同样会造成污染。参照标准执行,能统
一管理尺度,全方位防控油烟污染,维护公共环境质量。
(三)排除居民家庭油烟排放
居民家庭烹饪产生的油烟,属于分散、小规模排放,难以集中监测与治理。且家庭烹饪油烟排放强度、频率与饮食业单位差异大。因此,该标准不适用于居民家庭油烟排放,而是将监管重点放在饮食业等集中、大规模排放源上,提高治理效率,实现精准治污。
三、明晰关键术语内涵
(一)把握标准状态
标准状态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标准规定的浓度标准值均基于此状态下的干烟气数值。;
在监测与计算油烟排放浓度时,必须将实际测量值换算
至标准状态,以保证不同时间、地点、工况下的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为准确判断油烟排放是否达标提供统一基准。
(二)解读油烟本质
油烟是食物烹饪、加工过程中,挥发的油脂、有机质及其加热分解或裂解产物的统称。烹饪方式多样,如煎、炒、炸、烤等,不同方式产生油烟成分、浓度有别。油炸产生油烟量大,成分复杂;蒸煮产生油烟相对较少。了解油烟本质,有助于饮食业单位针对性选择油烟净化技术与设备,实现高效净化。
(三)明确饮食业单位定义;
处于同一建筑物内,隶属于同一法人的所有排烟灶头,
计为一个饮食业单位。这一定义明确监管对象边界,避免因经营主体与场所关系复杂导致监管漏洞。无论一个法人旗下有几个不同品牌餐馆在同一建筑内经营,还是同一建筑内有多个食堂归同一单位管理,都按一个饮食业单位进行油烟排放监管。
(四)理解无组织排放
未经任何油烟净化设施净化的油烟排放即为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油烟直接进入大气,扩散范围广,难以收集与处理,对环境危害大。标准将无组织排放视同超标,
严厉打击此类违规行为,促使饮食业单位必须安装并正常运行油烟净化设施,实现油烟有组织、达标排放。
(五)掌握油烟去除效率;
油烟去除效率指油烟经净化设施处理后,被去除的油烟
与净化之前的油烟的质量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P=\frac{C_{前}Q_{前}-C_{后}Q_{后}}{C_{前}Q_{前}}\times100\%,其中P为油烟去除效率,C_{前}为处理设施前的油烟浓度,Q_{前}为处理设施前的排风量,C_{后}为处理设施后的油烟浓度,Q_{后}为处理设施后的排风量。油烟去除效率是衡量油烟净化设施性能关键指标,饮食业单位要依据自身规模与标准要求,选择能达到相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