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教案1.docx
优秀教案系列
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词语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媒介和物化形态,没有词语就没有文学作品,因此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接触词语,沉浸文字,通过反复的阅读含咏,根据文本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具体的“象”,借助这个鲜活的“象”再深味文本之“意”。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学习语言的表达运用,因此还要落实到“字”或“词”,体悟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如此“走一个来回”,才是完整的“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专题教学,而将其作为一个专题来练习,则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语言链来完成。
让学生能通过感受、鉴赏,学习品味语言,通过应用、拓展,学习调整语言,进而通过对语言运用的体验、积累、整合,实现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发现和创新。在整体把握作品大语境的前提下,结合小语境,在细微处品咂,把“学得”转化成“习得”。言语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倾听、开口、动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临语言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语言现场,运用思维能力理解、运用语言,在言语实践中让“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十分注重对语言内容的深挖细解,却往往忽略了具体词语的功效,为了把词语教学从肢解内容的泥淖中解救出来,我们在理解文章情意的同时要注重语言运用的学习,将读与写、纳与吐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特质,让学生从教材范例中学到表达的技巧与规律,切实能够有效运用语言,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进一步丰富语文有效性。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具体任务情境以及师生讨论,学会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有效地选择和使用词语,并总结规律。
2.学生能在特定的课本语言情境中,探究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
评价目标
1.学生能在课堂对词语词义的差别、感情色彩及语体色彩进行分析、讨论并自主表达。
2.学生能根据所归纳的词语辨析与使用规律,根据课后作业所给定的任务情境,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词语,完成一篇短文写作。
教学重难点
词义辨析的方法及词语使用的效果鉴赏。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任务:阅读前置性阅读材料。
2.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自己所喜欢作品的精妙用语,制成卡片,以便于现场分享。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生讨论网络新词之意蕴,请同学们尝试说说这些热词的意思:
srdsemo芜湖yyds网抑云绝绝子夺笋
提问: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词语?言说的对象是谁?
明确: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句;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词语的选择不但极其重要,而且绝非易事。下面,就让我们进入课本,在咬文嚼字中探究词义,辨析其使用之情境。
【讲授新课】
活动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在梳理词义的基础上,辨析词语的不同用法,从而准确选用恰当合适的词语,培养遣词炼字的能力。
1.结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中对词语的修改和分析《孔乙己》中词语锤炼的范例,讨论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体会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功力。
[范例1]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娱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脊背),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明确:“梁”的一个意思是物体中间隆起呈长条的部分,如“鼻梁”“山梁”,虽然在词典中“脊背”与“脊梁”的意思相同,但比较起来,这里“脊梁”比“脊背”更加形象、准确。“后身”所指范围比较广,而“窍”指窟窿,从“后窍”喷出烟雾显然比从“后身”喷出更加准确、生动。烟雾,用“一股”来修饰,只能表现出烟雾的形态,但鲁迅这里是想描绘出斑蝥放屁的情景,用“一阵”,表现出烟雾不可能马上消失,会在空中弥漫一段时间,一个小场景便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范例2](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明确:一“排”一“摸”,这两处细节细腻、生动地传达出孔乙己不同的心理和境况,值得玩味。“排”带有一种优越的气势,表示自己分文不少,是个规矩人,与短衣帮们不同,但此时,孔乙己正处于无端受人讪笑、嘲弄,很窘迫的境地,他用表面的镇定、从容、装阔气来应对嘲讽和攻击,心理上的自我“优越”与实际的拮据穷酸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孔乙己的可悲可叹。“摸”则有从口袋往外挖出的意思。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从肉体到精神,都遭受极大的摧残和打击,陷入穷困潦倒、已近末路的悲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