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板书优秀课件.pptx
演讲人:日期:三峡板书优秀课件
目录01三峡工程概况02历史文化底蕴03工程技术突破04生态保护措施05旅游开发资源06教学案例设计
01三峡工程概况
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地理位置三峡工程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地处长江干流西陵峡段,控制流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01地形特征三峡地区地势险峻,峡谷深邃,江面狭窄,具有得天独厚的建设大型水利枢纽的地形条件。02
水利枢纽核心功能发电功能三峡水电站拥有巨大的发电能力,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电力资源。防洪功能航运功能三峡工程通过拦洪、削峰等调节功能,可有效地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峡工程改善了长江的通航条件,提高了航运能力,使得长江成为连接中国东西部的重要水上通道。123
建设历程与里程碑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组织专家对三峡工程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论证,历经多年的筹备工作。前期工作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经历了长达17年的建设过程,期间克服了众多技术难题和复杂的环境问题。建设过程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标志着工程进入了全面发挥效益的新阶段;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里程碑事件
02历史文化底蕴
三峡诗词与文献记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三峡的美景和历史情有独钟,创作了众多诗词歌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登高》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三峡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诗词歌赋《史记》、《汉书》等古籍对三峡地区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自然景观有详细记载,为研究三峡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文献记载
巴楚文化交融特色01巴文化与楚文化三峡地区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带,两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楚文化,体现在语言、风俗、艺术等方面。02古代遗址与文物三峡地区有许多古代遗址和文物,如巴人悬棺、楚国遗址等,这些文物见证了巴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文物保护与迁移工程文物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三峡地区的文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博物馆、保护遗址等,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三峡的历史和文化。文物迁移工程现代技术应用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文物,许多珍贵文物被迁移到了安全地带,这些文物包括古代建筑、雕刻、书画等。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等,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手段。123
03工程技术突破
大坝主体结构参数坝高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81米,是世界最大的混凝土坝。01坝长大坝全长约2309米,坝体采用混凝土浇筑,总方量达到2700多万立方米。02坝顶宽度坝顶宽度为15米,底部宽度为124米,呈梯形结构。03泄洪设施大坝设有多个泄洪深孔和表孔,以及泄洪闸,用于调节库容和泄洪。04
发电与通航关键技术三峡工程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轮发电机组技术,机组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发电技术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双线五级”船闸方案,解决了大坝通航问题,最大通航船舶吨位可达万吨级。在施工过程中,三峡工程面临着高坝深库、狭谷河道、复杂地质条件等难题,采取了多项技术创新和工程措施。通航技术三峡工程金属结构总量超过28万吨,包括闸门、启闭机、拦污栅等,均采用了高强度、耐腐蚀的优质合金材料。金属结程技术难点
防洪调度原则三峡水库防洪调度以“蓄泄兼筹、以泄为主”为原则,在保证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兼顾上下游防洪需求。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案根据洪水预报和实际情况制定,包括拦洪、滞洪、泄洪等多种措施,确保大坝和下游地区安全。三峡工程建立了完善的洪水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预测洪水情况,为防洪调度提供科学依据。三峡工程具备强大的应急调度能力,可以应对突发洪水和其他紧急情况,保障大坝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洪调度运行机制洪水预警系统防洪调度方案应急调度能力
04生态保护措施
对库区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包括水质、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确保生态安全。生态环境监测对三峡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环境影响预测针对库区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制定灾害防治和预警方案。灾害防治与预警库区环境影响评估
珍稀物种保护方案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针对三峡库区珍稀濒危物种,如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等,制定保护计划,保护其生存环境。01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对受伤或受困的野生动物进行及时救治和放生。02物种多样性保护加强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失衡。03野生动物救护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01生态修复技术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对库区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02林业资源保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