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有两个宝_苏教版.doc
《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人有两个宝》这篇儿歌共六行三句话,语言朴实无华,内容通俗易懂,同时配有两幅插图,使我们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是很大的,它们是人身上不行缺少的,特别重要的两个珍宝,要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习惯。
【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是在学生学习完了拼音、相识了部分生字,阅读了几篇小短文之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构建同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为动身点,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喜爱语文这门学科,让孩子感到学习语文有爱好。课堂上给学生供应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⒉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让学生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能联系课文,体会双手和大脑的作用。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⒈猜字谜:一撇一捺,支撑天下。
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人”(指名认读)
⒉师:你知道有哪些人?
【设计意图:爱好是孩子探求学问,相识事物的推动力。在课堂中要培育孩子的爱好,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以课题作为突破口,发散开去,便能辐射全文,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一起先给孩子们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通过猜字谜引出“人”。再让学生明白“人”是指全部的人,包括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这样新课伊始就营造了一个同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⒊今日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写人的一首儿歌。板书课题:人有两个宝
⒋齐读课题。
二、初步课文,感知文意
⒈读了课题后,在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小问号?
【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探讨式教学”,并提倡“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特殊留意学生“探究的探讨的过程”。那么用什么启发?探讨、探究、探讨什么?——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再是老师发问学生被动作答,老师始终以一个组织、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让学生主动发觉,主动探究。起先时,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老师将学生的疑问集中归纳为“人有哪两个宝?”、“为什么说它们是宝?”、“怎样用这两个宝?”三个有效性问题,学生剧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读课文时特别仔细。引导学生就课题发问,既培育了学生的分析实力,也调动了学生阅读探究的主动性。】
⒉小问号的答案就在课文里,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吧。
⒊老师配乐范背课文。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孩子而言,老师是神圣的,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会令孩子艳羡不已。所以,引导孩子摆脱顿读、指读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老师多示范,这样降低朗读的难度易于引起孩子的爱好,使他们真正地做到“我要读”。】
⒋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留意词儿连读。
⒌检查:⑴生字的字音是否读准了;⑵检查词语是否读正确了。
⒍精读课文,要求:
⑴把句子读通顺。
⑵边读边思索:这首儿歌共有几句话?
⒎指名分句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参加评价。
三、精读感悟,整体感知
⒈学习第一句
⑴大家读过课文后,现在肯定能解决自己提出的第一个小问号了——人有哪两个宝呢?
⑵指导朗读,留意词儿连读。
⒉学习其次句
⑴提问: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事呢?谁情愿读给大家听?
⑵理解“做工”
①出示词语卡片“做工”学生认读后,用投影打出书上69页图,请学生看图后说一说:图上的小挚友们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把话说完整)
②小组沟通:人们的双手还会做哪些事呢?(学生练说“××的双手会”句式)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详细、形象、直观的东西,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再是索然无味的说明,而是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如让学生说说“××的双手会”、“自己做事时大脑会想些什么?”这几个问题都以学生的主体阅历为基本点,强调学生主体的感受与体验,帮学生详细化、特性化地来理解感悟课文,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又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
③师:双手会做工,“做工”就是做事、工作。双手能做这么多的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⑶理解“思索”
①我们在用双手做事时,我们的另一个珍宝——大脑在干什么呢?
②小组探讨:(可以说说图上的小挚友,也可说说自己)
③师:人们用双手做事时,大脑同时也在想这件事,在动脑筋想问题想方法,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