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共13张)人教(部编版)课件.pptx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办公软件有限公司
20XX
汇报人:
01
03
05
掩耳盗铃的起源
掩耳盗铃的教学应用
掩耳盗铃的寓意
02
掩耳盗铃在教材中的呈现
04
目录
掩耳盗铃的教育意义
掩耳盗铃的起源
01
故事的来源
掩耳盗铃最早见于《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集。
古代寓言集
该故事可能源自民间传说,后被文人记录并加以文学化,成为经典寓言。
民间传说演变
历史背景
掩耳盗铃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这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
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
掩耳盗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风气,寓言常用来讽刺统治者的愚蠢行为。
寓言与当时政治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寓言故事通过口头传播和书籍记载广泛流传。
寓言故事的传播途径
初次记载
《吕氏春秋》的记载
最早记录“掩耳盗铃”故事的是《吕氏春秋》,该书成书于战国时期。
后世文学作品引用
唐宋以后,许多文学作品引用“掩耳盗铃”典故,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
《战国策》的版本
汉代文献的提及
《战国策》中也有类似故事,但细节与《吕氏春秋》有所不同。
汉代文献如《史记》中提及此故事,显示其在汉代已广为人知。
掩耳盗铃的寓意
02
寓意解读
故事中的行为愚蠢可笑,揭示了欺骗手段的无效性和荒谬性。
愚蠢的欺骗手段
掩耳盗铃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无法改变事实,只是徒劳无功。
自欺欺人的行为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掩耳盗铃故事中自欺欺人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如考试作弊者自认为无人知晓。
自欺欺人的行为
在工作和学习中,有些人只注重表面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类似于掩耳盗铃的行为。
表面功夫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面对问题时选择掩耳盗铃,忽视问题本质,如企业忽视产品质量问题。
忽视问题本质
01
02
03
不同文化中的类似故事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掩耳盗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寓言集之一。
01
古代寓言集《列子》
该故事可能源自民间传说,后被文人记录并加以文学化,成为经典寓言。
02
民间传说的演变
掩耳盗铃的教育意义
03
道德教育价值
掩耳盗铃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无法改变事实,只是徒增笑柄。
自欺欺人的行为
01
故事中的盗贼试图通过掩耳来欺骗自己,但这种愚蠢的行为并不能瞒过他人。
愚蠢的欺骗手段
02
启示与反思
掩耳盗铃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无法改变事实,比如某些人忽视健康问题,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自欺欺人的行为
故事中的行为象征着错误的决策过程,例如企业忽视市场调研,导致产品失败。
错误的决策过程
掩耳盗铃也反映了逃避责任的后果,如政治人物掩盖错误,最终失去公众信任。
逃避责任的后果
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掩耳盗铃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这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
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
01
春秋战国时期,寓言故事多通过口头传播,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和教育的工具。
寓言故事的传播途径
02
《吕氏春秋》等古代文学作品收录了掩耳盗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03
掩耳盗铃在教材中的呈现
04
人教版课件内容
01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掩耳盗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之一。
02
掩耳盗铃的故事可能源自民间,后被文人整理收录进《列子》,成为经典寓言。
古代寓言集《列子》
民间传说的演变
不同版本教材对比
掩耳盗铃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无法改变事实,只是徒劳无功。
自欺欺人的行为
故事中盗贼忽视旁观者的存在,寓意着忽视他人观点可能会导致失败。
忽视他人观点的后果
掩耳盗铃的教学应用
05
教学方法与策略
《吕氏春秋》中最早记载了掩耳盗铃的故事,该书成书于战国时期。
《吕氏春秋》的记载
汉代学者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了这个故事,进一步传播了掩耳盗铃的寓意。
汉代学者的引用
《战国策》中也提到了掩耳盗铃,但与《吕氏春秋》的叙述略有不同。
《战国策》的版本
后世文学作品中,掩耳盗铃故事被多次改编,成为讽刺自欺欺人的经典寓言。
后世文学作品的改编
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掩耳盗铃故事反映人们有时会通过自我欺骗来逃避现实,例如在社交媒体上营造虚假形象。
自我欺骗的普遍性
故事教导我们忽视问题并不会使其消失,比如企业忽视产品质量问题最终导致信誉危机。
忽视问题的后果
掩耳盗铃行为类似于在工作或学习中只做表面功夫,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形式主义的会议。
表面功夫的无效性
谢谢
汇报人:
办公软件有限公司
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