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3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初二语文试卷
2024.5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2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26分)
(一)默写与运用(8分)
1.默写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4)好友因即将转学而与朋友分离感到苦恼,小语劝慰他:真挚的友谊不会为地域所隔,诚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河之洲②.安得广厦千万间③.豁然开朗④.海内存知己⑤.天涯若比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本题注意易错字:洲、厦、豁、涯。
(二)(18分)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丙】
曾参①杀人
昔者曾子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曾参:即曾子,战国时人。②费:鲁国的地名。③族:姓。
2.【甲】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礼记》,此书为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___家论著的汇编。
3.结合一词多义积累卡片,完成填空。
编号
01
①自己,自身。
②始。③自然。
④原来,本来。
⑤介词。从。
编号
02
①选择。
②顺从。
③如同,像。
④代词。你,你的。
自
若
(1)根据【乙】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中的“自”的解释,该句可作为01号卡片中第________(填序号)个义项的例句。
(2)【丙】文中当他人两次告知曾母“曾参杀人”时,曾母都表现为“织自若”,联系上下文推断“自若”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这一词义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如:镇定自若。
4.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
5.比较【甲】诗和【丙】文,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面对的情况
人物表现
人物心理
【甲】诗中的老翁
“(1)______”
翻墙逃跑
“(2)______”
(用丙文中的词回答)
【丙】文中的曾母
有三人告之“曾参杀人”
6.【乙】【丙】两文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乙】文把“至道”比作“(1)____________”,更通俗易懂地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丙】文借曾母最终相信以贤闻名的曾参杀人的故事,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①.杜甫②.儒家
3.①.①②.好像原来一样
4.所以说,教与学是推动,互相促进的。
5.①.“有吏夜捉人”②.“其母惧”
6.①.“嘉肴”②.只有学习实践,才能懂得“道”的好坏,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③.面对问题要相互信任,不要听信谣言,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立场。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乙】文选自《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