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典礼,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因此,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换言之,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且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情趣性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二次元文化语境内部,“梗”还可能充当青春期记忆的象征,或者充当启蒙“新手”的教材。但是,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如同典故那样负责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
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电视剧《征服》的“你这瓜保熟吗”,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另一方面,诸如“完璧归赵”“刻舟求剑”“三顾茅庐”或者“投鼠忌器’这些典故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显得一本正经。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均不宜成为“梗”。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梗”字系“哏”的误读。“哏”为天津方言,意为“滑稽、可笑、有趣”,相声之中的“逗哏”“捧哏”的来往配合逐渐催热一个笑料,从而在哄堂大笑之中抖出包袱。很大程度上,网络语言的“梗”与相声的“哏”异曲同工。
典故与“梗”的形成机制十分相似。种种人物、故事、桥段、形象首次出现的时候,作者无从断定这些素材能否孵化出什么。典故与“梗”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典故与“梗”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
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相对地说,“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闸释,夸张的自嘲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与传统的典故不同,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梗”是泥沙俱下的民间文化,不需要兢兢业业地遵从严谨的逻辑,更不要自作聪明地掉书袋,或者卖弄正规的学术训练。民间文化制造的狂欢气氛之中,学院腔调时常成为嘲讽与调笑的对象,文绉绉的问候或者缀满套话的褒贬,远不如热辣或者无厘头的网络用语过瘾。
许多时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戏仿往往产生点铁成金的化学反应。“子曰”“诗云”是典故之中声望显赫的方阵,通常充当最为有力的论据。然而,电视剧《武林外传》之中那个神经兮兮的书生吕轻侯动不动就宣称“子曾经曰过”,继而论证一个不三不四的观点,例如拒绝味道恶劣的伙食,或者亲吻了一个不该亲吻的人。如果说,戏仿来自机智的构思,那么,更多的“梗”毋宁是无意得之。令人意外的是,如此之多的年轻人热衷这种语言游戏。他们兴致勃勃地“造梗”,配置各种表情包,更多的人广泛搜索各种动漫作品、明星聊天或者八卦新闻,试图发现可能形成各种“梗”的蛛丝马迹。
(摘编自南帆《“梗”:网络空间新型典故的诞生》)
材料二: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里的那些被娱乐化、低俗化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里偏爱“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却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贴“土”“烂”“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裹挟着方言与低级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