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推理和想象让线段“动”起来.docx
用推理和想象让线段“动”起来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2年版)》将尺规作图的内容新增到了第二学段,“用尺规作等长线段”是这部分内容的第一课时,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尺规作图。尺规作图并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懂原理。为什么要学尺规作图,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键词】尺规作图等长线段推理和想象
一、教学理念
用直尺和圆规画等长线段是新课标“图形与几何”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内容。本课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作给定线段的等长线段,感知线段长度与两点间距离的关系,是新课标附录第26例的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意识,增强几何直观能力。后续还将学习用直尺和圆规作三角形等一些内容。
按新课标要求,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和画弧,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还将感受到圆规除了可以画圆和画弧外,还可以确定线段的长度,从而丰富对尺规的认识。
新课标引入尺规作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研究的严谨性。因此,本节课教师从学生“量”的经验入手,让学生逐步体会用尺规作图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本节课教师围绕如下三个环节进行:
环节一:在真实情境的问题中,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环节二:组织多元化意义协商,在比较中感悟圆规的作用;
环节三:借助线段比较的经验,探索如何用尺规作等长线段。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任意一条线段都能通过工具让它“动”起来。
二、教学流程
结合上述的思考和思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大课间活动情境,由“哪个器材小屋离教师最近”的实际问题,聚焦到哪一条线段最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导入活动通过播放大课间选取器材,聚焦到教师去哪个器材小屋的画面,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紧接着在“教师离哪个器材小屋最近”的问题驱动下,让学生体验到用尺规可以帮助解决此类现实世界的问题。通过数学的眼光,学生形成对尺规作图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课堂的探究活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创新意识。
(二)选择工具,尝试比较
为学生提供小棒、无刻度直尺、毛线、圆规等多样化的学习工具,从使用无刻度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到尝试利用圆规确定线段的长度。通过多种工具的尝试和资源的对比,让学生感受线段是可以动起来的,只要建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可以移动的,想跟谁比就跟谁比,引发学生思考圆规在作图中的作用。通过交流,学生逐渐认识到圆规在比较线段长短中的作用,弧和圆心之间存在着无数条等长的线段。在多次资源对比中,体会方法的多样性;在聚焦分析中,进一步优化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完善。
(三)明确作法,分享交流
设计两个教学活动,分别是:在射线上画等长线段和画已知线段的等长线段。
活动一:让学生构思如何用圆规作等长线段,提炼出“定点—圆规定距离—画弧定交点”的作图步骤,并将作图过程完整清晰地进行表达,感受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可以在射线上画出等长线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二:在活动一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资源的对比沟通,方法优化,感悟圆心到圆弧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长度都相等。
尺规作图作为小学部分新增内容,其要求是用尺规作等长线段,并不是直接把作图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模仿,而是在一次次动手尝试中让学生不断思考、调整、交流、反思,最终选择最优作图方法,明确如何用尺规更精准、方便地完成作图。
通过两次画等长线段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和推理意识得到加强,进一步感悟了尺规的价值。
(四)拓展运用,欣赏尺规
在课的最后,通过视频的方式欣赏尺规的发展演变史,感受尺规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感悟
通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三个思考。
(一)以数学表达促进学生思维
1.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本节课借助比、画这两个活动设计了有向开放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索,资源呈现结构化,互动交流序列化,让学生的思维再生长。
例如:在两个活动学生方法的交流分析中,要重视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及从他人方法中获得的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圆规在比较线段长短中的优势,弧和圆心之间存在着无数条等长的线段。在多次资源对比中,体会方法的多样性;在聚焦分析中,进一步优化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借助观察、操作、想象,使直观想象能力和推理意识都得到了发展,初步养成有条理、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
2.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学生通过用圆规作等长线段,学会用规范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作图过程,以表达促进思维的发展。本课中在比较线段长度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尺规作等长线段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动手操作,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