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疗指南 (2025)解读.docx
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疗指南(2025)解读
一、引言
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内固定术作为重要治疗手段,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然而,术后感染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骨缺损,甚至面临截肢风险,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随着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对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认识不断深入。《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疗指南(2025)》的发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全面的诊疗指导,提升感染防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本指南整合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涵盖感染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多个方面。
二、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2.1定义
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指在闭合性下肢骨折接受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及周围组织出现病原体入侵引发的炎症反应。依据感染发生时间,可分为早期感染(术后30天内)、迟发性感染(术后30天-1年)和晚期感染(术后1年以上);按照感染累及范围,可分为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表浅切口感染主要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深部切口感染涉及肌肉、筋膜等深部组织;器官/腔隙感染则指感染波及骨折部位周围的关节腔、骨髓腔等。
2.2流行病学
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自身状况(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态等)、骨折类型与严重程度、手术操作技术、内固定材料特性等。据统计,总体发生率约为2%-5%。其中,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率显著高于闭合性骨折,而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此外,复杂骨折(如粉碎性骨折)、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量多等因素也会增加感染几率。随着老龄化社会加剧和高能量损伤增多,术后感染防治面临更大挑战。
三、发病机制
3.1病原体入侵
手术过程中,皮肤表面或空气中的细菌可能进入手术切口,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强,易导致严重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常与内固定材料表面生物膜形成相关。此外,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在术后感染中也占一定比例,尤其是在存在基础疾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中。
3.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
老年患者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自然衰退;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损害白细胞功能,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营养不良患者因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影响免疫细胞生成和功能。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以及存在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疾病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均更容易发生术后感染。
3.3内固定材料与局部微环境改变
内固定材料植入后,其表面可吸附血浆蛋白,为细菌黏附提供条件,进而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内细菌处于低代谢状态,对常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且能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攻击,使得感染难以控制。同时,骨折部位损伤和手术操作会破坏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组织缺氧,为厌氧菌生长创造条件,进一步加重感染。
3.4手术相关因素
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使细菌污染机会增多;术中止血不彻底导致的血肿,可成为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手术操作粗暴造成的组织损伤,会影响局部血运和愈合能力,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此外,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安装不牢固等,也可能引发微动,影响骨折愈合,增加感染风险。
四、临床表现
4.1局部症状
-疼痛与压痛:感染部位出现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较术后正常疼痛更为剧烈,且在活动或按压时加重。疼痛可伴有局部压痛,范围常超出手术切口区域,严重时可出现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
-肿胀与渗出:切口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部分患者切口可出现渗液,早期渗液可为清亮或淡黄色,随着感染加重,渗液变为脓性,甚至出现切口裂开。若深部感染累及关节腔,可出现关节肿胀、积液,关节活动受限。
-窦道形成:晚期感染患者,由于感染持续存在,局部组织坏死、液化,可形成窦道,从窦道内持续排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死骨碎片排出。
4.2全身症状
早期感染全身症状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体温多在38℃以上,严重者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全身炎症反应。若感染扩散至全身,可引发脓毒血症,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意识模糊等,危及生命。
五、辅助检查
5.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是感染的常见表现,但部分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仅轻度升高或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尤其是出现核左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