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案2.docx
优秀教案系列
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本单元既有袁隆平等现代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又有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本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围绕新闻传媒类内容(通讯、新闻评论)展开设计,同时还选了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学习本单元,既要逐步掌握通讯作品的特点,学会从事实中提炼出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也要学会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路径,增进对古代劳动生活的了解,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信息传递多媒体、多平台的今天,新闻报道的形态已经产生了异化。高中生对典范的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缺少必要的了解。阅读新闻、辨析真假、获取信息以及体悟情感价值等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也缺少足够的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能力还不够。以诗歌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去指导学生赏读诗歌,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对实现学生情感共鸣与生命意识的提升意义重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任务学习中获得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情感与思维力的双向能力提升,以此感知中国古诗词的深远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选择真实的情境,适切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人物通讯、新闻评论、古典诗歌的魅力,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自身的思维修养和文化品位。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课文
课时安排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
“探界者”钟扬
1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
芣苢
1
插秧歌
1
4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认识袁隆平,读懂其坚守初心、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新时代青年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
2.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人物通讯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这一写作特点,学会品读细节。
3.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通讯这一文体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实用类文本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有辨识的阅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其媒介素养。
评价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2.能够高质量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完成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拓展的任务。
3.能够读懂袁隆平其人,知道如何面对新闻类文本,形成有辨识的阅读和负责任的表达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真正懂得人物通讯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这一写作特点,会读通讯。
2.能够深入思考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养成批判性阅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升媒介素养。
教学方法
活动贯穿,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袁隆平相关资料。
教学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熟读文章,解决字词问题,自由圈画,写下你的疑问。
2.课文是一则人物通讯,作者善于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简要概括文本中的典型事件及人物品质。
部分
典型事件
人物品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3.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请为袁隆平拟定颁奖辞。要求:点明人物事迹,彰显人物品质,简明扼要,生动传神。
【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过完成自主预习任务,同学们已经大体上知道它写了什么——写了袁隆平这样一个本色质朴而又伟大卓绝的杂交水稻专家,一个不忘初心、勇于实践、敢于坚持的追梦人,并通过他弘扬了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献身事业的时代精神。读懂一篇人物通讯并不困难,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读懂它写了什么,更要去琢磨,作者是怎么写的——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设计意图:由预习作业导入,基于学情,同时又引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讲授新课】
一、评点赏读
任务一:找出文中写人的细节,评点鉴赏。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品读感受本文语言之美,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评点这一读书方法。)
在人物通讯中,大篇幅发表评论,很容易成为败笔。一般情况下,作者会将自己的情感态度蕴涵在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当中。在本文中,除了少量的评论,比如“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外,作者主要将自己的情感态度渗透在对袁隆平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这篇通讯中,袁隆平被写活了:他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情感活动丰富,性格鲜明立体,形象富有层次。作者主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展现人物,并用细节描写来不断丰富人物。
在品读过程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