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探究.docx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探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抽象性,学生的学习难度较高,引入“教学评一致性”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从“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意义入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策略。以期通过明确课时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设计、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等方式,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知识,核心素养得到高效落实。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创新策略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浪潮中,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不但承载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任。而“教学评一致性”作为一项新型策略,在数学教育中对教与学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应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实施路径及价值,通过教、学、评三者的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教学新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但活动过程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融入教与评,使“教”“学”“评”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以免课堂教学链条断裂,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对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成效具有促进作用,具体如下。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往往与评价标准脱节,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准确达成。而“教学评一致性”则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目标展开。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均十分重要。而“教学评一致性”能够确保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综合素养。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自信心和合作精神,促进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可见,教师应该积极推广和实践这一教学理念,为培养更多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目标意识较差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只是笼统地设定一些大而空的目标,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规划。这种模糊的教学目标难以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还容易导致教学过程随意、盲目。在授课时容易偏离主题,无法有效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自身目标意识较差还可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当教师无法清晰地传达教学目标时,学生常常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难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努力目标,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提升。
(二)教学方法不够新颖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会限制思维发展,逐渐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此外,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还会限制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这些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很难得到提升。[2]
(三)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当前许多学校的数学教学评价仍然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能误导教师的教学方向,导致“应试教育”倾向加剧。同时,还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一些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优秀,但在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方面却表现平平。部分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不够多元,以教师评价为主,其他主体很少参与,容易存在主观臆断和偏见,对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产生负面影响,无法形成科学、全面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培养运算能力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成为大势所趋,其中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习活动开展是核心环节。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都具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既涵盖了知识点的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