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字通信原理_9:信道编码.pdf

发布:2025-05-21约9.33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程:数字通信原理

教材:数字通信基础与应用(第二版)

[美]BernardSklar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内容:差错控制编码

目的:介绍基本原理、主要类型、工作方式、

简单的差错控制方法、码距与检错纠错能力

的关系

2008CopyrightSCUTDTPLabs1

差错控制编码--提纲

1.引言

2.基本原理、主要类型和工作方式

2.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2.1差错控制编码的主要类型

2.2差错控制的工作方式

3.简单的差错控制方法

3.1重复码

3.2奇偶校验码

3.3水平奇偶校验码

4.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性质

4.1码距的概念

4.2码距与检错纠错能力的关系

2008CopyrightSCUTDTPLabs2

1.引言

信号经信道传输会产生误码的原因:

噪声的干扰

复杂的衰落变化和多径效应

对性能的影响:

话音通信:叠加噪声;

图像或视频:画面质量的下降/不能正常播放;

数据:文件作废。

因此,需要将一个非理想的物理信道,改造成没有误

码、或者可将误码控制到可以接受范围的逻辑信道。

2008CopyrightSCUTDTPLabs3

差错控制编码--提纲

1.引言

2.主要类型和工作方式

2.1差错控制编码的主要类型

2.2差错控制的工作方式

3.简单的差错控制方法

3.1重复码

3.2奇偶校验码

3.3水平奇偶校验码

4.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性质

4.1码距的概念

4.2码距与检错纠错能力的关系

2008CopyrightSCUTDTPLabs4

2.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编码原理:在传输的数据(信息位)中加入监督码元,

使之与信息位构成某种关联关系;

差错控制原理: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差错,关联

关系被破坏,从而可检出和/或纠正错误;

假定分组码的长度为n,其中信息位为k,相应的监督

位为n-k

kn-k

编码效率定义为:冗余度定义为:

nn

差错控制以降低信息传输速率为代价来提高传输可

靠性。

2008CopyrightSCUTDTPLabs5

2.1差错控制编码的主要类型

根据监督位与信息位间的关系,以及监督位的加入对信息位结构

的影响,有三种分类方法:

线性码:信息码与监督码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非线性码:信息码与监督码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

分组码:信息码与监督码以组为单位建立关系;

卷积码:监督码与本组和前面码组中的信息码有关。

系统码:编码后信息码元部分的排列结构保持不变;

非系统码:编码后信息码元部分的排列结构发生变化。

2008CopyrightSCUTDTPLabs6

2.2差错控制的工作方式

通信系统的分类没有回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