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pptx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核心研究类型04.数据收集与分析05.质量控制与伦理01.03.研究设计要素06.应用与发展方向研究设计概述
01研究设计概述PART
流行病学研究定义与目标流行病学研究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研究目标流行病学研究任务揭示疾病流行规律,查明原因,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与措施,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疾病相关数据,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评估干预措施效果。123
学科地位与实践意义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学科,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学科地位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治疗及卫生政策制定,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意义流行病学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如生物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和方法论。学科交叉性
流行病学研究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疾病流行特征;同时,它还关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基本特征流行病学研究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研究目的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按研究设计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按研究范围可分为宏观流行病学和微观流行病学等。这些分类有助于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分类框架0102基本特征与分类框架
02核心研究类型PART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追踪观察并比较各组之间结局发生率的差异。根据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将人群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追溯其暴露于某因素的比例,并进行比较。观察性研究设计横断面研究在某一时间点对某一特定人群中疾病或某一指标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描述其分布特征。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基本单位,通过比较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发生率的关联,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生态学关系。
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随机分配,探究某种干预措施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随机化分组,实验组接受干预措施,对照组维持原有状态,观察干预效果。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时间段互换,以消除时间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实验前后分别测量同一组人群的某项指标,观察干预措施的效果。实验性研究设计临床试验社区干预试验交叉设计前后对照研究
混合方法研究设计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在研究中同时使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以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嵌入式设计在一种研究方法中嵌入另一种研究方法,如在定量研究中加入定性访谈,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三角验证同时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或来源的数据来验证同一结论,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解释性混合方法在定量和定性研究之间进行互动和解释,以更深入地理解研究结果。
03研究设计要素PART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置研究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理论,提出临床流行病学问题,并设立合理的假设。01变量设置明确研究中的主要变量,包括暴露因素、疾病变量、混杂变量等,并进行定义和分类。02
样本量计算与抽样方法01样本量计算根据研究目的、预期效应大小、I型错误和II型错误的概率等因素,合理计算样本量。02抽样方法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多级抽样等,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等,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偏倚控制偏倚与混杂因素控制通过设计研究方案、限制研究对象、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混杂因素控制
04数据收集与分析PART
通过与研究对象或其代表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访谈法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或事件,获取数据。观察过设计问卷,向研究对象或其代表收集信息。问卷调查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法数据采集方法与工具
客观指标如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等,通过临床检测或统计得出。01主观指标如满意度、舒适度等,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得出。02持续时间指标如存活时间、病程等,反映研究对象的生存时间或病程。03频率指标如发生率、复发率等,反映研究对象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04研究指标量化标准
统计分析方法选择描述性统计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01推断性统计通过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估计等方法,推断总体特征。02生存分析用于分析生存时间和结局,如生存曲线、风险率等。03多因素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探讨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04
05质量控制与伦理PART
研究质量控制标准确保研究设计、实施和报告符合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和质量要求。严格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原则确保样本量足够大,能够反映出目标人群的特征,并且具有代表性。确保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