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闪耀在细节中的劳动之美教学设计 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发布:2025-05-21约3.4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5年

《闪耀在细节中的劳动之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单元主题聚焦于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劳动者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与精神传承。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均为人物通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三位劳动者的精神品质。本课以“细节描写”为切入点,串联人物形象分析与劳动价值体悟,既训练文本细读能力,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呼应新课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要求。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文本分析能力,能识别环境、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但对细节描写的分类及其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缺乏系统性认知。部分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停留在口号层面,难以将文本中的劳动场景与当代社会关联。教学中需通过对比阅读、情境任务和跨媒介资源(如纪录片片段、人物采访),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概念,在具象化的细节中感知劳动之美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辨析细节描写的类型,归纳其在人物刻画中的具体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比百科资料与文学文本,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立体化的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文本中劳动场景的审美价值,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创作人物片段。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劳动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细节描写的分类及作用,理解其对表现劳动精神的意义。

难点:从细节中提炼人物品质,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劳动价值的当代性。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沉浸式任务驱动

设计

播放纪录片《种子钟扬》片段:钟扬在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采集种子,镜头特写其冻裂的双手、磨损的登山鞋和装满种子的旧背包。通过这一生动的场景,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钟扬教授在艰苦环境下的劳动精神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教师提问:“如果要用3个镜头表现钟扬的劳动精神,你会选择哪些细节?为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初步感知细节描写与人物塑造的关系。通过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以真实影像创设情境,直观呈现劳动场景,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切入“细节”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在情境中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二)新知探究:对比阅读悟方法

活动一百科VS文学:谁让人物更鲜活?

1.任务呈现:

对比《袁隆平》百度百科文段(见原文档)与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选段,分组讨论:

哪段文字更打动你?

划出具体细节,分析其如何体现人物品质。

2.案例解析:

百科文段:平铺直叙科研成果,突出“做了什么”。

课文选段:“弯腰驼背”“目光停留”“布条标记”等动作细节,展现科学家专注执着的精神。

3.归纳方法:

细节描写四维度——动作、神态、语言、环境,其作用为具象化形象、深化主题、引发共鸣。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凸显文学文本的感染力,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类型与效果。通过分析不同文本中细节的运用,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三)深度研读:群文比较析异同

活动二细节档案:解码三位劳动者的“美”

1.任务分工:

三组分别分析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细节描写,完成表格:

人物细节摘录描写类型表现的品质

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动作描写坚韧执着

张秉贵“像一团火温暖顾客”比喻修辞热情奉献

钟扬“用生命填补种子空白”语言描写无私无畏

2.组间互评:

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补充或质疑。教师引导关注共性(如环境烘托)与差异(如张秉贵侧重神态、钟扬侧重语言)。

3.升华认知:

总结细节描写的选择原则——贴合人物身份,服务主题表达。例如:科学家侧重动作,售货员侧重神态,教师侧重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分工协作深化文本理解,培养分类归纳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四)迁移应用:情境写作练能力

活动三我是展板设计师

1.任务情境:

学校举办“新时代劳动楷模”展览,需为快递员、程序员、乡村教师设计展板文案,要求用细节描写突出其劳动之美。

2.写作指导:

观察生活:回忆接触过的劳动者(如食堂阿姨、环卫工人)。

借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