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docx
2025年最新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
一、引言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结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特制定本。
二、流行病学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心衰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心衰患者数量众多,且地域分布存在一定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因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不佳等因素,心衰发病率较高。同时,心衰的死亡率依然可观,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不同病因导致的心衰比例也在发生变化,冠心病、高血压等依然是主要病因,但心肌病等其他病因所致心衰的占比有所增加。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衰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期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心肌炎和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炎(如病毒性心肌炎)和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直接损害心肌,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为常见,其他如维生素B1缺乏及心肌淀粉样变性等也可导致心肌损害。
2.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疾病。压力负荷增加使心室射血阻力增大,长期可导致心室肥厚,最终发展为心衰。
-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以及全身性血容量增多的情况(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二)发病机制
心衰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神经体液机制激活、心肌重构、细胞凋亡等多个环节。
1.神经体液机制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交感神经系统反射性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短期内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维持心输出量。但长期过度激活可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心律失常,增加心脏后负荷。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心输出量减少和肾血流量降低激活RAAS,使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增加心脏后负荷,同时促进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参与心肌重构。醛固酮可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前负荷,还可促进心肌纤维化。
2.心肌重构
心肌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细胞外基质增加和心肌组织纤维化等。神经体液因子、机械应力等多种因素参与心肌重构过程,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3.细胞凋亡
在缺血、缺氧、氧化应激等因素作用下,心肌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凋亡的增加导致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促进心衰的进展。
四、分类与分期
(一)分类
1.按心衰发生的部位分类
-左心衰竭:主要由左心室受损或负荷过重引起,以肺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
-右心衰竭:多因右心室后负荷增加或心肌病变所致,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表现为下肢水肿、腹胀、肝大等。
-全心衰竭:左、右心功能均受损,同时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2.按心衰发生的时间和速度分类
-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常因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原因导致,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肺水肿等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病情进展缓慢,多由慢性心脏疾病逐渐发展而来,患者长期存在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病情可反复急性发作。
3.按射血分数分类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是传统意义上的心衰类型。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LVEF为40%-49%,其病理生理机制、治疗反应和预后介于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之间。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50%,主要由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多见于老年女性、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
(二)分期
参照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心衰分期方法,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如下分期:
1.A期(前心衰阶段):患者存在心衰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但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
2.B期(前临床心衰阶段):患者有心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