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原则、流程、不良反应及处理和输血注意事项.doc
PAGE
PAGE4
输血原则、流程、不良反应及处理和输血注意事项
静脉输血的原则?:
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实验。
无论是输全血还是成分血,以输同型血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同型血,输“O”型血给患者。最好用“O”型血球,不用“O”型全血,因“O”型全血\o医学百科:血浆血浆中含抗A、抗B凝集素,可凝集“AB”型受血者的血球,在危重患者可\o医学百科:发生发生DIC甚至肾衰竭。输血前要求直接交叉配血试验阴性(不凝集),必须一次输入少量血(<400ml),放慢速度。
静脉输血的流程:
备血:接到输血申请单与办班核对医嘱和病人血型等信息准备试管采血2-3ml(核对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将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送血库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共同做好“三查八对”后双签名取回血液到病房后两名护士共同查对:“三查八对”签写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
成分输血: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凝血因子、清蛋白等。
成分输血特点及注意事项:
红细胞每袋100ml/1u,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25ml/1u。
某些成分血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存活期短,为确保成分输血的效果,以新鲜血为宜,且必须在24h内输入体内(从采血开始计时)。
除血浆和清蛋白制剂外,其他各种成分血在输入前均需做交叉配血试验。
成分输血时,由于一次输入多个供血者的成分血,因此在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抗过敏药物,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由于成分血液每袋只有25ml,几分钟即可输完,故护士应全程守护在患者身边,进行严密监护,以免发生危险。
如患者在输成分血的同时,又输全血,则先输成分血,后输全血,以保证成分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输血注意事项: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不要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破坏而引起溶血,库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而引起不良反应。库存血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室温放置不宜超过4小时
输血前,须有两名护士再次核对(三查八对),确定无误并检查血液无凝块后方可输入。
在输血前后应输入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管道。开始输血15min内速度要慢,每分钟约20滴,因输血反应常在此阶段产生,如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处理。如无输血反应,可按医嘱进行输血,一般每分钟40~60滴,严重贫血、年老体弱、心衰患者、儿童,速度宜慢。
两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防两袋血之间发生不良反应。两供血者的血液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随时观察输血反应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协同处理,并做好记录;
血液内不可随意假如其他药品,如:钙剂、酸性及碱性药品、高渗或低渗液体,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输血完毕,当班护士再查对无误后,将血袋置入干净塑料袋内,放入4°冰箱保存24h,以备用。
常见输血反应及处理:
(一)溶血反应它是输血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由于病人(受血者)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内的红细胞中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而后凝集细胞又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而溶血,导致大量游离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反应。通常输入10-15ml血后即可出现反应。
1.原因
(1)输入异型血。即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血管内溶血。
(2)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贮存过久;血温过高或过低;输血时血液被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被细菌污染;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影响PH变化的药物等因素,致使血液中红细胞大量破坏。
(3)Rh因子所致溶血。此种类型较少发生。
2.症状
第一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从而引出四肢麻木、头胀痛、胸闷、腰背剧痛、恶心呕吐等。
第二阶段;由于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则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同时伴有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第三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而变成结晶体,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表现少尿、无尿,严重者可致死亡。
3.预防:(1)认真做好血型签定、交叉配血试验;
2.出血倾向因大量失血者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输血,当输血量相当于病人的一个血容量时,则同时有大量的枸橼酸钠输入体内,以致来不及氧化,即与血液中的游离钙结合,使血钙下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加之库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和活性均减低,凝血因子不足,均可导致出血。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出血。应及时进行有关检查,针对原因予以相应处理。大量输3—5个单位库血时,应输入一个单位新鲜血液,输血在1000ml以上时,可加用10%葡萄糖酸钙10ml作静脉注射。
3.枸橼酸中毒反应:(低血钙、高血钾)正常情况下枸橼酸钠在肝内很快代谢为碳酸氢钠,故缓慢输入不致引起中毒,但大量输入时,枸橼酸钠可与钙结合,导致血钙下降而抑制循环,出现脉压小、血压下降及低血钙所致的手足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