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脂类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ppt
硝酸酯类药物的副作用用药初期有头痛(硝酸盐性头痛),连服数日后,症状可消失。初期大剂量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反射性心动过速。偶有恶心,呕吐,面红。第30页,讲稿共37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不良反应1)头痛:最常见,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减小初始剂量,或剂量减半后可明显减少头痛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可使之有效缓解。2)面部潮红。3)低血压:可伴随出现头晕、恶心、心悸等。4)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引起口臭。5)少见皮疹。6)长期大剂量使用可罕见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第31页,讲稿共37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硝酸酯耐药性、机制及预防定义:是指连续使用硝酸酯后血流动力学和抗缺血效应的迅速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假性耐药:发生于短期(1天)连续使用后,可能与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神经激素的反向调节和血管容量增加有关。--真性耐药(亦称血管性耐药):最普遍,发生于长期(3天)连续使用后引起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交叉性耐药:是指使用一种硝酸酯后,抑制或削弱其它硝酸酯或NO供体性血管扩张剂及内源性NO等的作用。第32页,讲稿共37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关于硝酸脂类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第1页,讲稿共37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WilliamMurrellWilliamHeberder第2页,讲稿共37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单硝酸酯及特性ISDN在肝代谢,通过显著脱硝作用形成IS-2-MN,其余的ISDN脱硝转变成IS-5-MN,两种代谢物的比例为1:3,后者是最终的活性化合物,虽其血管活性较前者低,即在同等血浆浓度下,IS-2-MN的降动脉压作用为IS-5-MN的2倍。但IS-5-MN的药代动力学较稳定,血浆浓度较高,由于5位亚硝酸集团阻碍肝脏硝酸酯酶作用,形成游离的亚硝酸酯离子速率较慢较少,而毒性较低;口服吸收完全,无明显首次肝代谢效应(5%),生物利用度较高;清除半衰期长,可减少日用量和延长作用时间,因此,多数的研究集中在IS-5-MN方面,目前已将有取代ISDN的趋势。第3页,讲稿共37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1768年,英国皇家医学院WilliamHeberder医师首次描述了心绞痛症状;2)1847年,化学合成硝酸甘油;3)1867年,首次使用亚硝酸异戊酯吸入治疗心绞痛;4)1879年,WilliamMurrell医师首次使用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Lancet杂志)5)1950年,增加了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的适应症;6)1970年后,开始用于新适应症: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硝酸酯类药物简史第4页,讲稿共37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硝酸酯类药物简史7)1980年,阐述酸酯类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粘度;--使缺血性损伤的心肌代谢恢复正常;--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8)1987年发现硝酸酯类细胞水平的药理作用:--硝酸酯是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因子(EDRF)前体药物;--硝酸酯所产生的一氧化氮(NO)能代替EDRF。9)1999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硝酸酯120年”纪念大会。第5页,讲稿共37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硝酸酯类药物作用的病理生理1)扩张静脉血管,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室壁张力:扩张外周小动脉,使动脉血压和心脏后负荷下降:降低心肌氧耗量。2)扩张冠状动脉和侧支循环血管,增加缺血区域尤其是心内膜下的血流供应,不引起“冠脉窃血”现象。3)降低肺静脉压力和肺毛细血管锲压,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4)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冠脉内皮功能。冠心病急性左心衰劫贫济富第6页,讲稿共37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小剂量扩张静脉系统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中等剂量扩张传输动脉、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血流量和侧支循环。大剂量扩张阻力小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抗血小板作用(促进合成EDRF、PGI2,抑制TXA2)。当冠状动脉狭窄90%时,通过扩张侧支增加缺血区血流。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生与肥厚,延缓心室肥厚及心室腔扩张,改善心室重构。硝酸酯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第7页,讲稿共37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硝酸酯类的代表药物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IsosorbideDinitrate,ISDN)单硝酸异山梨醇酯(Isosorb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