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_T4586-2023_鲜食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安徽省.docx
ICS65.020.01
CCSB16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4586—2023
鲜食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greencontrolofdiseasesandpestsinfreshcorn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4586—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阜
南县广平种植专业合作社、宣城市农村生态能源发展中心、黄山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池州市农业
科学院、阜阳市太和县马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东至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服务中心、青阳县农业技术推
广中心、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飞、毕思佳、钱国华、胡秀娟、孙欣、徐丽娜、郑兆阳、胡本进、吴向辉、
苏贤岩、徐婷婷、姚卫平、丁广平、钟永志、胡佳贵、谢君、姚军义、武修远、魏伟。
I
DB34/T4586—2023
鲜食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鲜食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防治对象、防治原则、绿色防控技术等主要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鲜食玉米生产中的病虫害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防治对象
小斑病、纹枯病、南方锈病、弯孢叶斑病、褐斑病、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粘虫、棉铃虫、桃蛀螟、
蚜虫、蓟马、地老虎、蛴螬。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鲜食玉米主
要病虫害为防控对象,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有效控制鲜食玉米有害生物为害的目的。
6.1.1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适宜当地生态条件且经过审定推广的品质优良、高产抗逆的鲜食玉米品种。
根据栽培季节、地力状况和玉米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3000~3500株/667m
田间的通透性,减轻病虫害发生。
2
1
DB34/T4586—2023
科学用肥,测土配方施肥,施肥以底肥为主,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农家肥,肥料的使用符合NY/T394
的要求;合理灌溉,苗期适当控水,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抽雄吐丝期,及时补水,以防“卡脖子”旱。
6.1.4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秸秆粉碎还田,及时清除病虫植株、杂草及播种沟秸秆,清理病虫孳生场所,减少
病虫基数。
生物防治
6.2.1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自然天敌,营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生态环境,以虫治虫。
6.2.2释放天敌
6.2.2.1在玉米螟成虫高峰期释放寄生蜂。
6.2.2.2人工释放每667m放置寄生蜂卡4~5张,每个蜂卡≥3000头寄生蜂,悬挂在玉米叶片背部
2
避免阳光直射,根据发生情况,间隔7~10天再释放一次。
6.2.2.3无人机投放按每667m5~6个蜂卡球,每个蜂卡球≥2000头寄生蜂。
2
6.2.3施用生物农药
使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草地
贪夜蛾、粘虫、小斑病、纹枯病等。
每2hm~3hm安装一盏诱虫灯,安装高度1.8m~2m,在玉米害虫羽化前使用,开灯时间为晚
22
上8:00至次日2:00,诱杀草地贪夜蛾、棉铃虫、小地老虎、玉米螟、粘虫等成虫,及时清理虫体,
至玉米成熟期停止使用。
在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害虫成虫羽化初期,使用性诱剂诱杀雄成虫,每3~5亩放置1个诱捕
器,高度随玉米生长期调节(高于玉米20cm~30cm),每隔30天左右更换诱芯一次,及时清理诱
捕器。性信息素干扰成虫交配,每2000m放置一套性信息素智能喷射装置,高度1.2m~1.8m,播
2
种时开始设置使用,至玉米收获期结束。
利用棉铃虫、粘虫成虫产卵前对糖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