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08T 23-2023 辣椒根腐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docx
ICS65.020.20CCSB39
DB3708
济宁市地方标准
DB3708/T23—2023
辣椒根腐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fieldresistanceidentificationofpepperrootrot
2023-05-16发布2023-06-16实施
济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708/T23—2023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
3.1辣椒根腐病pepperrootrot 3
3.2接种体inoculum 3
3.3致病力pathogenicity 4
3.4抗病性diseaseresistance 4
3.5抗性评价evaluationofresistance 4
4接种体制备 4
5辣椒根腐病抗性鉴定 4
5.1鉴定病圃 4
5.2鉴定材料的种植 5
5.3接种 5
5.4病情调查 5
5.5抗病评价标准 6
5.6重复鉴定 6
5.7鉴定记载表格 6
附录A 7
附录B 8
II
DB3708/T2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济宁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3
DB3708/T23—2023
辣椒根腐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辣椒对辣椒根腐病田间抗性的接种体制备、辣椒根腐病抗性鉴定。本文件适用于济宁地区辣椒品种(系)对镰孢菌根腐病的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辣椒根腐病pepperrootrot
由镰孢菌(Fusarium)侵染为害辣椒根部造成根腐病,该病害在辣椒的每个生长时期均可发生。辣椒染病后,根部及茎基部初现水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展呈褐色至深黑色,干腐症状,植株地上部分逐渐变黄、枯萎,最后倒伏、枯死。济宁地区辣椒根腐病病原菌主要由茄腐镰孢菌(F.solani)引起,见附录A。
3.2
接种体inoculum
4
DB3708/T23—2023
通过人工制备能够侵染辣椒并引起辣椒根腐病的茄腐镰孢菌分生孢子。
3.3
致病力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3.4
抗病性diseaseresistance
植物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
3.5
抗性评价evaluationof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
4接种体制备
将辣椒根腐病病原菌菌株GF-7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并置于25℃恒温培养7~10天,待菌丝产孢后,用无菌水清洗孢子,将菌株孢子悬浮液混合后,稀释为1×105个/ml。
5辣椒根腐病抗性鉴定
5.1鉴定病圃
5.1.1鉴定圃选择
鉴定圃应设置在辣椒根腐病适发区,选择具备可控排灌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块。
5.1.2田间管理
土壤肥力和耕作管理按照当地大田生产习惯。肥料施用应符合NY/T496的规定。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的规定。鉴定材料在全生育期内不使用杀菌剂,接种前后不应使用任何药剂。
5
DB3708/T23—2023
5.2鉴定材料的种植
5.2.1田间配置
鉴定圃采用人工手锄开沟点播。每小区播30穴,试验随机区组法设计,行距40cm,株距20cm,每个供试品种(系)种植5行,重复4次。鉴定圃四周设100cm宽的保护区。
5.2.2大田播种
4月中旬播种,每穴3粒种子,播种深度为3~5cm,田间含水量为15~20%。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