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数据背景下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研究.docx

发布:2025-05-17约3.3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数据背景下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研究

曾歌冷德俊高佳薇刘萍

摘要:在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概念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力资源管理与数字技术的联系日趋紧密。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入手,分析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进而指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人才、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信息系统应用不足三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从培育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规划与设计、数字化转型的持续优化与创新三个方面提出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204-03

一、文献回顾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机遇。然而,伴随信息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因此,本文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展开研究。

二、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

(一)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在民办高校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1所示,在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大数据实现对众多的人力资源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分析和应用。

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员工信息的全面梳理和分析,包括员工档案、绩效数据、培训记录等,为学校人力资源部门提供了全面的员工画像和绩效评估。另一方面,通过对招聘渠道、招聘流程和人才来源的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学校人力资源部门优化招聘策略,提高招聘效率和质量。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通过对员工福利偏好、离职原因等数据的挖掘,为企业提供员工满意度调查和离职预警,从而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二)人工智能在人才招聘与选拔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要在招聘和选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民办高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招聘流程的智能化与选拔人才的个性化,为民办高校选拔适合高校发展的专业性人才,同时,在人才招聘和选拔过程中,人工智能能够智能快速筛选简历和选出岗位适配度最高的建立,从而快速找到符合民办高校要求的候选人,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智能面试和测评系统,实现对候选人的全方位评估,准确把握候选人的能力和潜力[11]。因此,人工智能在人才招聘与选拔中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人才管理手段,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三)区块链技术在员工数据管理中的作用

区块链是一个共享的、不可篡改的账本,旨在促进业务网络中的交易记录和资产跟踪流程,区块链技术在员工数据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点,为员工数据管理提供了更加安全和可信赖的解决方案[12]。以实现员工身份信息的安全存储和验证,确保员工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实现员工薪酬和福利的智能化管理和发放,保障了员工权益和数据隐私。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实现员工绩效数据和培训记录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为企业提供了可信赖的数据支持和管理保障,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四、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人才

(二)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

(三)信息系统应用不足

受到技术水平和办学经费的限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民办学校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在0.4%~0.5%左右的水平,占比较低,以至于民办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一些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虽然存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开通了OA管理系统,但是这些数据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导致人力资源信息流通受阻,各个二级学院和各行政部门之间出现信息壁垒。

五、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

(一)培育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高数字化管理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规划与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规划与设计是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首先,需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地分析,包括组织结构、流程、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调研,以确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目标。其次,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详细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包括技术架构、数据管理、应用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在规划与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确保数字化转型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此外,还需要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跨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与设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