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docx
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2024年版地理教材都已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正式课程内容,其在一线教学中的实践与推广已成大趋势,成为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完善高阶认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关注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以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以期对初中地理与历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与开发路径、课程实施与改进做出探索。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史地融合;核心素养
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生面对问题时需综合思考,此时,需运用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解决问题。课堂学习是为学生走入社会、解决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做准备,在学校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是一种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以(跨)学科观念、知识技能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动力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品质[1]。本文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设置了“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外来食料作物,探寻其传播史。以番薯引入我国为例,创设情境,构建知识体系,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的,巧妙设计问题链,探索番薯的“前世今生”。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路径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不少于地理课程总课时的10%,2024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新教材(以下简称“地理人教版新教材”)中专设跨学科主题学习[2]。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多学科参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将成为常态。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局限于教材的已有内容,教师还可根据学情与本土资源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开发。在一线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和实施仍感到困惑,因此,本文就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确定依据、课堂模式、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做出路径探索与经验总结(图1)。
1.主题确定依据
(1)教材章节
根据教材章节指定跨学科学习主题往往需要多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进度、学情,对教材某一章节进行整合。这在实际实施中会遇到进度不一致、教材知识难以完全融合的情况,给跨学科主题学习带来难度。因此,以教材章节为主题需要以某一学科为主干,其他学科辅助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在学习中引入次要学科的方法和手段解决主要学科问题,以便更好、更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如以“‘薯’天下英雄”跨学科主题教学为案例,依据地理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有以小见大效果的典型内容,以番薯的来源、引入历史、适种条件、历史影响为逻辑线索,探索番薯的“前世今生”,从而提升学生跨学科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2)问题指向
针对一些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或事件,以及学生遇到的无法用单一学科知识解决的问题,可将其设置为学习专题并利用多学科融合教学解答。这时可创设情境,梳理问题逻辑下所需的学科知识,在多学科教师合作下设计课堂,力求逻辑清晰、课堂问题明确,达到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2.课堂模式
(1)学科主次
单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这种模式适应性广,利于开展,以某一学科为主,在现有课时中引入其他学科作为辅助。教师需挖掘教材中隐藏的跨学科知识,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活动解决本学科学习中遇到的综合性问题。
多学科兼容,无主次之分。这种开展模式适合以解决生活问题为指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综合分析解决问题。难度在于需多学科教师合作开发,整合各学科知识,运用多学科思维,在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多学科能力。应明确主题及问题主线,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解决逻辑设计主题探究式课堂。
(2)课堂教师配置
单教师教学。单教师教学课堂是相对传统的课堂,对学生而言较易适应,也节省人力成本,但需要教师在本学科教学能力较强的同时对多学科知识有广泛涉猎,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单教师教学仍需多学科教师合作,以确保知识传达和学生能力训练的科学性。此模式适用于单一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课堂。
多教师同堂教学。多教师在课堂上的良好配合可大大提升课堂效果,使学科知识的讲解更加准确,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更好落实。但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学科间的割裂感,思维随教师更换而强行转换,导致多学科知识融合不够充分。此模式适用于多学科兼容,且学科专业知识涉及较深,需专门学科教师讲解的课堂。
3.教学目标设计
无论何种模式的跨学科主题教学都应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3]。制定教学目标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拆分任务,使各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确保教学目标明确、可评价。以生活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结合多学科核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