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松材线虫病迹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5-13约4.4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40

CCSB64

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1432—2025

松材线虫病迹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Codeofpracticeonecologicalrestorationinforestsfollowingpinewiltdisease

2025-04-20发布2025-05-20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3/T1432—202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景宁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嘉兴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新安江生态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初平、焦洁洁、江波、于明坚、袁位高、叶丽敏、高洪娣、龚笑飞、顾沈华、徐高福、姚良锦、贺位忠。

1

DB33/T1432—2025

松材线虫病迹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松材线虫病迹地生态修复的危害林分类型划分、生态修复模式、生态修复技术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松材线虫病迹地的生态修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DB33/T17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DB33/T1315林木采伐技术规程

DB33/T2441常绿阔叶林目标树经营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松材线虫病迹地forestsafterpinewiltdisease

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林地,所在林分主要包括松林和松阔混交林。

3.2

松材线虫病退化林degradedforestfollowingpinewiltdiseaseinfection

受松材线虫病危害影响,导致森林生产力或生态服务功能持续地低于参照林分,短期内难以通过自然能力恢复的森林。

3.3

近自然森林经营close-to-natureforestmanagement

一种顺应自然的经营森林模式,利用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使森林更新到稳定群落的整个森林发育演替过程,逐步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从而使受到人为干扰的森林逐步恢复到近自然状态,实现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

[来源:LY/T2957—2018,3.2]

3.4

目标树经营targettreemanagement

以培育目标树为重点,通过降低邻木冠层竞争、增加目标树生长空间来提高单株木质量的经营方式。[来源:DB33/T2441—2022,3.1]

2

DB33/T1432—2025

4危害林分类型划分

按LY/T1681确定松材线虫病危害程度,并结合危害前林分状况,对松材线虫病迹地所在林分进行划分,见表1。

表1松材线虫病迹地所在林分类型划分

危害程度

林分类型

危害前林分状况

危害后林分状况

重度

类型Ⅰ

松林纯林

乔木层缺少高大乔木,形成疏林地或退化林

中轻度

类型Ⅱ

松林纯林

乔木层以残留松树为主,形成退化林

类型Ⅲ

松树占主导的松阔混交林

乔木层以残留松树和部分阔叶树为主

类型Ⅳ

阔叶树占主导的松阔混交林

乔木层以阔叶树为主

5生态修复模式

5.1修复目标

根据立地条件和功能需求确定修复目标。土层厚度40cm以上、坡度25o以下、海拔1000m以下、立地指数12以上(立地类型Ⅰ-Ⅲ类)的林地,培育珍贵用材林为主;其他林地开展生态修复,培育生态防护林为主;根据实际需求可培育景观林。

5.2修复模式

根据松材线虫病迹地所在林分状况,确定生态修复模式,见表2。表2松材线虫病迹地生态修复模式

修复模式

适用松材线虫病迹地所在林分类型

人工造林更新

类型Ⅰ中的疏林地,缺乏更新目的树种幼树、幼苗且周边缺少天然下种条件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类型Ⅰ中的疏林地,具有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