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流程及注意事项.pptx
临床输血流程及注意事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血液制品准备
01
输血前评估
03
输血操作规范
04
输血过程监测
05
输血后管理
06
特殊注意事项
01
输血前评估
适应症
输血主要用于急性失血、慢性失血、贫血、手术及创伤等情况,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禁忌症
包括严重输血反应史、严重过敏体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情况下输血可能加重患者病情或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适应症与禁忌症审核
患者血型复核流程
血型鉴定
输血前需进行患者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确保输血相容性。
交叉配血试验
核对血型记录
将供血者血液与受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检测是否存在凝集反应,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前需核对患者血型记录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避免血型错误导致的输血事故。
1
2
3
输血知情同意签署
医生需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解释输血的目的、风险、替代方案等,并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
告知输血风险
患者或其家属需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表明已了解输血风险并同意接受输血治疗。
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输血知情同意书需妥善保存,以备后续查阅和法律责任追溯。
保留知情同意书
02
血液制品准备
血液库存核对标准
根据患者的需要,核对所需血液制品的种类,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等。
核对血液制品的种类
确保血液制品的血型与患者的血型相符,避免输血反应。
检查血液制品的标签信息是否完整,包括血型、献血者信息、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核对血液制品的血型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核对所需血液制品的数量,确保充足。
核对血液制品的数量
01
02
04
03
核对血液制品的信息
检查血袋是否破损、变形、有渗漏或污染等异常情况。
正常血液颜色为鲜红色,若血液颜色异常,如深红、黑红等,则不能使用。
检查血液制品是否在有效期内,过期血液不能使用。
轻轻摇动血袋,观察血液中有无凝块,如有凝块则不能使用。
血袋外观及有效期检查
血袋外观检查
血液颜色检查
有效期检查
血液凝块检查
交叉配血实验规范
交叉配血实验原理
交叉配血实验是输血前必须进行的实验,通过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型鉴定,确保输血安全。
交叉配血实验步骤
包括受血者血样采集、供血者血样采集、交叉配血实验等步骤。
交叉配血实验结果判断
观察交叉配血实验中有无凝集反应,如有凝集反应则不能使用。
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详细记录交叉配血实验的结果,以备查证。
03
输血操作规范
血管选择
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和血肿。
穿刺技术
通路维护
确保静脉通路畅通,防止针头脱落或堵塞,定期更换穿刺部位。
选择相对较大、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如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
静脉通路建立要求
输血起始速度控制
开始速度
输血开始时,速度应缓慢,一般每分钟不超过20滴,观察患者无异常反应后再逐渐加速。
速度调整
速度监测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输血目的等因素调整输血速度,确保患者能够耐受。
输血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输血速度,确保患者安全。
1
2
3
输血器材无菌操作
器材准备
输血前需准备好无菌的输血器、针头、输血袋等器材。
器材消毒
使用无菌棉签或消毒液对输血器材进行彻底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器材更换
输血过程中,如输血器材被污染或损坏,应立即更换新的无菌器材。
04
输血过程监测
体温
输血前测量体温,输血过程中定时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发热反应。
血压
输血前后应测量血压,输血过程中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确保血压稳定。
心率
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均需测量心率,观察心率变化情况。
呼吸
输血过程中应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及时发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生命体征观察频率
急性不良反应识别
发热反应
输血后出现发热,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物理降温和抗过敏药物治疗。
过敏反应
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和紧急治疗。
溶血反应
出现寒战、高热、腰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进行紧急处理。
细菌污染反应
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进行紧急处理。
记录输血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及每次输血的时间间隔。
记录每次输血的剂量,确保输血剂量准确无误。
记录输血后患者出现的任何反应,包括生命体征变化和不良反应。
记录输血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评估输血效果。
输血记录实时更新
输血时间
输血剂量
输血后反应
输血效果评估
05
输血后管理
输血效果评估指标
输血后应定期监测患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以评估输血效果。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
输血后应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以确保血液的正常凝固。
输血后应监测患者的氧合指标,如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等,以评估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凝血功能
输血后应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