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高考历史考点预测及解读(中国史).docx

发布:2025-05-14约7.88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PAGE1页共NUMPAGES8页

高考历史热门考点预测及解读(中国史)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多元性

?命题角度:结合考古遗址(如良渚、陶寺、二里头)研究成果与传世文献,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早期国家形成的特征。

?核心知识:

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区系(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长江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特征及考古学意义。

早期国家的标志:王权世袭制(夏朝)、青铜礼器与甲骨文(商朝)、分封宗法制(西周)。

?备考建议:

整理《普通版历史教材·新石器时代》中不同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手工业成就(玉器、陶器)与墓葬差异(良渚贵族墓与普通墓对比)。

结合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与当代考古发现,辩证分析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理解“多元一体”文明特质的史料印证。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功能及其瓦解

?命题角度:通过诸侯国与周王室关系案例,考查分封宗法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作用及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核心知识:

分封制的空间管理功能(如晋国分封对华北开发)、宗法制的“家国同构”伦理对政治稳定的意义。

瓦解原因:铁器牛耕推动井田制崩溃(经济)、诸侯争霸破坏等级秩序(政治)。

?备考建议:

对比西周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结构差异,结合《左传》中“楚子问鼎”、《孟子》中“汤武革命”等史料,分析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特征。

绘制“分封—郡县”演变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

3.秦汉至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命题角度:从皇帝制度、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调整,分析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矛盾与平衡。

?核心知识:

汉武帝推恩令的“强干弱枝”策略、隋唐科举制对士族政治的冲击。

制度创新(如唐节度使制度)与王朝兴衰的关联(如安史之乱)。

?备考建议:

整理《通典》《唐律疏议》等文献中关于职官与法律的内容,理解“外儒内法”的统治逻辑。

结合玄武门之变、牛李党争等事件,分析唐代中枢权力分化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4.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影响

?命题角度:以“江南开发”为线索,考查农业技术传播(如曲辕犁)、商品经济发展与南北经济格局变化的关系。

?核心知识:

三个阶段:孙吴屯田奠定基础、安史之乱后加速、宋元完成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对政治(南宋偏安)、文化(南方书院兴盛)的连锁影响。

?备考建议:

对比《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中的南方耕作技术革新,分析江南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结合运河地图,探讨大运河对南北物资调配与经济联系的促进作用。

5.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以汉唐为例)

?命题角度:通过法律儒家化(如《唐律疏议》)的案例,考查“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对社会的渗透。

?核心知识:

董仲舒“天人感应”与汉代“春秋决狱”;唐代“礼法合一”的司法实践。

法的工具性(商鞅重刑)与儒的教化性(孔子仁政)的互动。

?备考建议:

解析《汉书·刑法志》中“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的司法原则,对比现代法治精神。

结合《盐铁论》中儒法辩论,分析汉代国家治理的多元思想基础。

6.民族交融与边疆治理(以元清为例)

?命题角度:围绕“多元一体”,考查民族政策(如行省制、改土归流)对巩固疆域与促进文化交融的作用。

?核心知识:

元代宣政院管辖西藏、清代金瓶掣签制度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满汉全席”“旗袍汉化”等文化现象反映的民族互鉴。

?备考建议:

结合《元史·地理志》“岭北行省”记载,分析行省制在边疆治理中的创新。

整理清前期“康乾边疆战争”(平定准噶尔、改土归流)地图,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奠定。

7.唐宋科技文化的高峰及其世界影响

?命题角度:聚焦四大发明的外传(如活字印刷西传朝鲜),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核心知识:

科技与文化繁荣的条件(开放政策、经济基础);指南针对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支持。

“诗史互证”法在文史研究中的应用(如杜甫诗反映安史之乱)。

?备考建议:

对比毕昇活字与古登堡印刷技术的差异,绘制“四大发明传播路线图”。

解析沈括《梦溪笔谈》中科学记载的史料价值,强化唯物史观中的“技术推动论”。

8.明清社会转型与近代危机

?命题角度:从经济(白银货币化)、思想(阳明心学)角度,探讨传统社会的内变与受挫。

?核心知识:

“一条鞭法”推动赋役货币化、商帮兴起反映商业资本萌芽。

闭关锁国与“康乾盛世”表象下的停滞危机。

?备考建议:

结合《天工开物》“乃服篇”分析明代手工业分工与雇佣劳动现象。

对比同期欧洲启蒙运动,反思明清文化专制对近代化的阻碍。

9.科举制的演变与社会流动

?命题角度:通过科举考试内容(诗赋到八股文)变化,考查制度设计与统治需求的关联。

?核心知识:

隋唐科举打破士族垄断、宋代“糊名法”的公平性进步、明清八股禁锢思想的双面性。

科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